2012-09-29_034454  

為什麼"爛男人"往往更搶手?

為什麼本質好的商品總是不一定賣?

 

 

 

 

 

 

 

很多廠牌或政府面對"瑕疵、民怨"都非常緊張,

往往也會因為這種重大公關事件而"亂掉方寸",

這時候傳統上都是不斷高層出來說明、開記者會、安撫大眾,

但實際上成效都不彰,反而在很多情況下品牌就這樣被自己打爛。

 

然而問題是,到底該怎麼做呢?

 

如果類似的問題拿到"感情上"來比照,

就好像一個男生(或女生)的"私德"風評很差,

甚至不只是私德,而是所有認識他的對象也都知道他劈腿、花心、不負責任樣樣來,

問題是,就算這傢伙顯然就是個"爛人"、"重大瑕疵"一堆,但為什麼還是如此"搶手"呢?

 

PTT鄉民的名言- 這傢伙必有果然之長!

 

行銷講師、書籍上很愛講一堆廣告學原理,

例如"第一次接觸、第二次接觸、引發行為、導購消費......."

在我看來這些都不過是廢話,因為這種概念無法真正抓到"渴望"的核心。

 

所謂的"渴望"

絕對不只是在消費市場、品牌廣告,

而該是通用於感情、投資甚至選舉與宗教信仰等人類行為,

表面上看來是理性消費,實際上所有人稱的"理性"亦不過是一個理由包裝的外衣,

更確切的說 - "對自己行為若能解釋得非常有道理就可稱做理性,解釋不好就淪為感性。"

 

真正的"渴望"更像一顆種子,

趁著我們意識形態"動搖"的時候被"植入",

接下來用各種方式"強化",不斷的澆水,令其萌芽、茁壯。

 

這過程最強大的地方在於,

無論人"理智上"有沒有辦法意識到"種子"的存在,

都無法去抗拒這股成長中的力量,甚至越抗拒、效果越強大。

 

換句話說-

第一種狀況是無意識地被植入種子,

然後漸漸成長,變成信念、從事特定選擇行為,

這一切都在下意識的狀況中被引導出來,潛移默化,

不只是當事人不會發覺異狀,且整個情況看來都會是"自然而然"

 

第二種狀況則是當事人"發現"這顆種子,

理智上知道自己要抗拒、抗拒、再抗拒,

但是最後老實的身體還是"被迫"做出特定行為.....

 

總結而論,要處理一個瑕疵,

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消費者自己去合理化"這件事情。

 

在此可以打幾個比方,

如果今天只有某品牌手機可以讓人"拿了就覺得高人一等"

那麼它縱使收訊不佳、電池續電力差等鳥瑕疵又算什麼?

 

又或者哪個男人雖然爛,

但某方慢能力就是讓人非常滿意、印象深刻,

那麼縱使風流成性、沒責任感、沒錢、外表醜... 又算什麼?

 

 

關鍵在於怎樣植入關鍵印象"種子",

而非不斷花錢去打一些"想強迫人購買的廣告",廠商們,加油吧!

 

 

 

最後,

我想到之前分享過一個萬寶龍名店老闆的經驗,

他說" 我賣名筆,都會先跟消費者說這些筆的缺點...消費者會自行合理化..."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