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

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麼自己就是贏家!

 

 

 

 

【最大笨蛋理論】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最大笨蛋理論”,又稱為“博傻理論(Greater Fool Theory)”“”:期貨和證券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投機行為或賭博行為。比如說,你不知道某個股票的真實價值,但為什麼你花20元去買走1股呢?因為你預期有人會花更高的價錢從你那兒把它買走,這就是凱恩斯所謂的“最大笨蛋理論”。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樣東西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願意花高價買下,是因為你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出更高的價格,從你那兒把它買走。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無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就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也找不到願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把它從你那兒買走,那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最大笨蛋理論”所揭示的就是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麼自己就是贏家。假如沒有下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來做“下家”,那麼你自己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從有股票市場開始,這種“最大笨蛋理論”屢試不爽。 1720年,牛頓參與了英國股票投機狂潮,不幸成了“最大的笨蛋”之一。他因此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性的瘋狂實在難以估測。”

  從大眾心理角度分析股市的理論中,“最大笨蛋理論”已經廣為人知。該理論認為,股票市場上的一些投資者根本就不在乎股票的理論價格和內在價值,他們購入股票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相信將來會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價格從他們手中接過“燙山芋”。支持博傻的基礎是投資大眾對未來判斷的不一致和判斷的不同步。對於任何部分或總體消息,總有人過於樂觀估計、也總有人趨向悲觀,有人過早採取行動,而也有人行動遲緩,這些判斷的差異導致整體行為出現差異,並激發市場自身的激勵系統,導致博傻現象的出現。這一點在中國股市表現得也曾相當明顯。

  對於博傻行為,也可以分成兩種,一類是感性博傻,一類是理性博傻。前者,在行動時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一場博傻游戲,也不清楚游戲的規則和必然結局。而後者,則清楚地知道博傻及相關規則,只是相信當前狀況下還有更多更傻的投資者即將介入,因此才投入少量資金賭一把。

  理性博傻能夠贏利的前提是,有更多的傻子來接棒,這就是對大眾心理的判斷。當投資大眾普遍感覺到當前價位已經偏高,需要撤離觀望時,市場的真正高點也就真的來了。“要博傻,不是最傻”,這話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因為到底還有沒有更多更傻的人是並不容易判斷的。一不留神,理性博傻者就容易成為最傻者,誰要他加入了傻瓜的候選隊伍呢?所以,要參與博傻,必須對市場的大眾心理有比較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並控制好心理狀態。

 

  1908-1914年間,凱恩斯什麼課都講:經濟學原理、貨幣理論、證券投資等等。他因此獲得的評價是“一架按小時出售經濟學的機器”。凱恩斯賺課時費的動機是為了日後能自由而專註地從事學術研究免受金錢的困擾。然而,僅靠賺課時費是講到吐血也積攢不了幾個錢的。

  凱恩斯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於是1919年8月他借了幾千英鎊做遠期外匯投機去了。僅4個月時間,他就凈賺一萬多英鎊,在當時相當於他講課10年的收入。投機客往往有這樣的經歷:開始那一跳往往有驚無險,錢就這樣莫明其妙進了自己的腰包。就在他飄飄然之際,他卻忽然掉進了萬丈深淵。3個月之後,凱恩斯把賺到的利和借來的本金虧了個精光。賭徒往往有這樣的心理:要從賭桌上把輸掉的贏回來。7個月之後,凱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貨交易,狂賭一通並大獲成功。受此刺激,他把期貨品種做了個遍。還嫌不過癮,就去炒股票。在十幾年的時間里,他已賺得盆盈缽滿。到1937年他因病金盆洗手的時候,已經積攢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額財富。與一般賭徒不同,他給後人留下了極富魅力的賭經———最大笨蛋理論,這可以視為他投機活動的副產品。

  有人猜測凱恩斯可能參加過報紙選美有獎投票,否則,他不可能用這麼一個例子:從100張照片中選擇你認為最漂亮的臉蛋,選中有獎。當然最終是由最高票數來決定哪張臉蛋最漂亮。你應該怎樣投票呢?正確的做法不是選自己真的認為漂亮的那張臉蛋,而是猜多數人會選誰就投她一票,哪怕她醜得像時下出沒於各種搞笑場合、令人晚上做噩夢的娛樂明星。這就是說,投機行為應建立在對大眾心理的猜測之上。期貨和證券賭博也是這個道理。比如說,你不知道某個股票的真實價值,但為什麼你花二十塊錢一股去買走呢?因為你預期有人會花更高的價錢從你那兒把它買走。馬爾基爾(Burton G.Malkiel)把凱恩斯的這一看法歸納為最大笨蛋理論: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願意花高價買下,是因為你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出更高的價格,從你那兒把它買走。投機行為的關鍵是判斷有無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就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也找不到願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把它從你那兒買走,那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對中外歷史上不斷上演的投機狂潮最有解釋力的就是這最大笨蛋理論。1593年,一位維也納的植物學教授到荷蘭的萊頓任教,他帶去了在土耳其栽培的一種荷蘭人此前沒有見過的植物———鬱金香。沒想到荷蘭人對它如痴如醉,於是教授認定可以大賺一筆,他的售價高到令荷蘭人只有去偷。一天深夜,一個竊賊破門而入,偷走了教授帶來的全部鬱金球莖,並以比教授的售價低得多的價格很快把球莖賣光了。

  就這樣鬱金香被種在了千家萬戶荷蘭人的花園裡。後來,鬱金香受到花葉病的侵襲,病毒使花瓣生出一些反襯的彩色條或“火焰”。富有戲劇性的是病鬱金香成了珍品,以至於一個鬱金香球莖越古怪價格越高。於是有人開始囤積病鬱金香,又有更多的人出高價從囤積者那兒買入並以更高的價格賣出。1638年,最大的笨蛋出現了,持續了五年之久的鬱金香狂熱悲慘落幕,球莖價格跌到了一隻洋蔥頭的售價。

  始於1720年的英國股票投機狂潮有這樣一個插曲:一個無名氏創建了一家莫須有的公司。自始至終無人知道這是什麼公司,但認購時近千名投資者爭先恐後把大門擠倒。沒有多少人相信它真正獲利豐厚,而是預期更大的笨蛋會出現,價格會上漲,自己要賺錢。饒有意味的是,牛頓參與了這場投機,並且不幸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此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們的瘋狂實在難以估計。”

 

-------------------------------------

版主案:

 

其實最後笨蛋理論,

也可以用在"收藏家"的狀況,

例如每年的國際拍賣會,屢創天價的拍賣物精品,

或是台灣典型的房仲投資客,現在都在"抱著炸彈"。

 

不過真正的"大投資客"也不是笨蛋,

他們比任何人都知道如何讓自己不要當"最後笨蛋",

關鍵就是確保"後面還有比自己更笨的傢伙",

例如每當房市冷清的時候,很多XX商業週刊,

就會開始有"專家"出來說現在正是買屋進場的大好機!

再不然就蹦出一堆新聞,大推大家應該可以買房子了。

 

這就是所謂的"意識洗腦",

當任何人掌握了媒體,

某種程度上也就是掌握了群眾心理,

於是我不需要擔心我是"最大笨蛋,

因為只要發布一些"消息",就能確保後面還有其他"笨蛋",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大投資客"、擁有內線的這些人,好像投資都"神準"一樣。

 

 

 

話說回來,

大家不妨想一想,

若本理論用在"婚姻"上,

"最後"的那一個大概就是"老婆"吧?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