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省錢,每晚只能關在4坪大的出租雅房,

一邊看著國外風景明信 片、一邊吃著超商便當享受自己的「小確幸」。

 

 

 

 

 

 

百無一用是書生?

大學生起薪直直落,比13年前還不如,

勞委會主委潘世偉直言,台灣年輕人太愛念書,不懂職場需求,

畢業後還要企業自掏腰包訓練他們這些「書生」,初任起薪自然不高

 

潘世偉建議學子不要「一路念書」,

上大學或研究所前,最好先到職場歷練一下,確認自己的興趣,再決定人生目標。

 

根據勞委會5日公布的初任人員薪資調查,

台灣大學新鮮人起薪僅剩2萬6722元,較13年前初次調查時大減740元,

碩士起薪雖有3萬1639元,但貶值幅度最大。

畢業季在即,社會新鮮人面對一天比一天更慘的薪資環境,普遍都感到前途茫茫,不知如何是好。

 

拿去年從私立大學畢業進入廣告公司擔任業務的邱小姐來說,

「上班打工制、下班責任制」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已是家常便飯,賠上生活品質努力打拼,

月 薪也僅有2萬4000元,想談加薪,又怕外面新鮮的肝一大堆,老闆隨時可以找人取代她,

為了省錢,每晚只能關在4坪大的出租雅房,一邊看著國外風景明信 片、一邊吃著超商便當享受自己的「小確幸」。

 

「大學和研究所『太容易念』了。」

台灣青年起薪不高,勞委會主委潘世偉認為除了整體經濟影響外,

缺乏工作經驗是重要原因,他以去年亞洲各國15到24歲青年勞動參與率為例,台灣只有29.9%

僅略高於高等教育受教年數更長的韓國(26.6%),卻遠低於鄰近的香港(37%)、新加坡(37.8%)、日本(41.9%)。

 

潘世偉說,台灣人高中畢業就念大學、大學畢業就念研究所,

自小到大一路念書,整天只知埋頭苦讀,完全搞不清楚職場的需要,

反觀國外年輕人「先工作然後知不足」,再回學校念書進修,

有資歷及工作經驗當後盾,職場競爭力自然強,要跟企業談薪水也比較容易。

 

為縮短產學落差,潘世偉提議教育部應把「工作經驗」列入升學學分考量,

呼籲目前仍在學的青年學子,高中、大學畢業後不要急著升學,最好利用時間去職場工作個1、2年再說

 

 

 ----------------------------

版主案:

 

中觀的基本概念來看,

人因為不願意面對"現實問題",

或是刻意要逃避某些"根本因素",

於是有意無意的轉移焦點,像是台灣的薪資問題就是一大箭靶。

 

為什麼說這只是"箭靶"呢?

當勞工都認為"老闆沒良心"、怪罪資方的時候,

這無可厚非,因為"個人"的立場就是想著工作、拿越多薪水越好,

在此立場上,完全不可能考量到"究竟大環境的經濟型態"運行狀況如何。

 

癥結在於,

人永遠不會承認自己有問題,

一定都把現實中的障礙"歸因"於別人,

這也連帶著產生"不滿"的情緒,混合之下就成為"不可能考量到現實"的盲點。

 

換句話說,

我們能理解到,一個國家八成以上都是受雇人,

當然一概都會把矛頭指向"業主",薪水低業主的錯、公司倒了也是業主的錯。

 

然而"業主"方其實也差不多,

公司出問題要嘛怪政府、要嘛怪其他廠商該死,

於是我很疑惑倒底誰可以"平心靜氣"的來思考真正產業出現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

台灣為什麼薪資上不來,

根本原因在於"大家都認為自己沒有問題",

實際上就是"大家光搞對立就吃飽了,誰真的想解決?"

 

試著想想,

基本商業原則就是"供需法則",

公司要靠員工才能撐,而公司賺大錢、老闆會有錢,

老闆若真的有錢,反而更怕員工離職,用錢來留人最快,薪水增加。

 

台灣現在最慘的狀況就是,

數十年來台灣與大陸貿易的優勢盡失,

近幾年眾多歐美外商都已在大陸一線都市設據點,

請面對一個現實,就算是美商,也都已經利用大陸為據點開始搞研發、玩創新,

據點在大陸、直接下訂單給大陸的工廠,然後工廠直接出貨到世界各地。

 

世界上其他自然資源不太豐沛的國家,

幾乎都轉而去建立"特殊產業"或"品牌"來賺外國人的錢,

如韓國十幾年前也是被當作"代工廠",直到品牌建立起來,一切都不同。

 

台灣喊轉型也十幾年了,

真正無法轉的原因,也許還是在思想問題上,

例如華人的一個基本文化內涵"寶貝藏一手",

明明"早就很多人想到"的點子,還是被當寶貝機密,

偏偏自己又做不出來,直到歐美、日本韓國有人不只做出來,

而且還被企業相中,新聞中播出"幾百萬美金買下"時,才說"啊! 我當初有想到!"

 

以及教育影響的價值觀,

從小我們都被教育要分數上贏過他人,

只有你跟我誰分數高、誰學校好一級、多一級分,

從來沒有真正去學習,因應不同人的專長、加以整合,共創更多可能性。

 

直白地說,

"建立"品牌"是最能騙到外國人錢的方式,

每個廠商都想從代工轉型為品牌主導者,

而這也就需要"品牌思維",也就是換一個思考方式,

只是"意識形態"這種東西,從最近戴勝益事件網友的發文,

大概也能知道為什麼"台灣"年輕人裡面,仍然幾乎沒有品牌思惟的基礎了。

 

例如剛好找到的這一篇,

幾乎所有人都只是罵,

卻少有人理解王品的媒體操作手段,

更少人願意"花時間"去認真理解、找到關鍵,

如果是這樣,當然難以轉變現在台灣面臨的狀況了。

http://www.facebook.com/486dd/posts/283910205087196?comment_id=1305475&offset=0&total_comments=58&notif_t=share_reply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