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場理論":

商品、顧客與店員就像獵人與獵物。

 

 

 

 

 

 

 

 

 

我常在對零售業從業人員培訓時,

分享有一個叫做"獵場理論":

商品、顧客與店員就像獵人與獵物。

 

如果,你過早的接近或跟近,會使客人提早離開或排斥。

但也不可以, 將客戶在賣場的一舉一動,毫不在乎,那就錯了,而是要注意,

接近顧客的十個關鍵時刻:



(1).拿起商品,抬頭找人,尋求幫忙時

(2).再度回到某個商品,明顯陷入思考

(3).主動詢問商品相關資訊時

(4).弄亂或弄倒商品,慌亂無助時

(5).手提滿提袋或包包,卻盯住架上商品,仔細瞧

(6).拿著二件以上商品,明顯比較商品的動作

(7).隨行小朋友不安或吵著時

(8).拿著紙條,明顯依紙條尋找商品時

(9).同行朋友,針對某些商品熱烈討論時

(10).主動開口對商品批評,類似:你們比較貴!你們款式不好看?

 

來源-

雲端POS(WebPOS) | Facebook by Jack Yu 2013/8/12

 

 ---------------------------------------

版主案:

 

一個人的消費經驗,

會直接影響"回購率",也就是再次消費的意願,

拿我個人而言,非常討厭店員緊迫盯人,

而台灣很多的服飾店家(尤其潮店),店員有業績壓力的狀況下,

非常有可能淪為死纏爛打,讓自己和客戶都很痛苦,消弭了消費欲望。

 

以至於之前有幾家港商,

像是NET這種店家,就有一個宗旨,

就是保證你在店內不會被店員"騷擾",

你可以很自在的拿衣服、很自主的試穿任何你看到的東西,

直到你有問題的時候,或是當你要結帳買單的時候,店員才會關切。

 

我個人是很喜歡以上這種模式,

不過據說還是有很多消費者認為,

買衣服就是享受"被服務"的感覺,還是希望店員熱情一點,

(這點,中國大陸的消費者好像更加介意,連他們屈臣氏都一堆推銷員)

 

主文主張的十個重點,

其實可以一言以蔽之,

就是"當客人主觀上認為有必要時才提供協助,

或是客戶已經被吸引、引發興趣後與比較,才上前撿尾刀。"

 

最後,

我想加上一條,

(11) "要是能看出這客戶是個想要享受被服務的感覺的人,就陪她聊天吧!"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