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先找到一個能夠賺到第一桶金的方式,

花一些時間為了這一桶金努力,同時維持這個能力"

 

 

 

 

 

 

 

為錢煩惱損智商,

研究顯示 - 越窮越易犯錯



最新國際研究顯示,貧窮及隨之而來的各種煩心問題會消耗大量腦力,

導致窮人沒有多餘的力氣關心生活其他面向,就連智商也可能暫時減少13分,

更可能做出錯誤決策,使得原有的經濟困境更加惡化難以翻身。



決策錯誤 恐更難翻身



根據這項由哈佛、普林斯頓及其他北美大學與英國沃里克大學等研究人員共同參與

、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顯示,經濟困難對窮人在認知與邏輯測試的表現,會立即產生負面影響。

 

實驗結果並非證明窮人較笨,而是顯示阮囊羞澀會造成「有效腦力」,

或研究人員所謂的「心智頻寬」(mental bandwidth),受到必須平衡收支的龐大壓力而大幅受限,

經濟困難者的認知功能明顯下降,相當於整體智商減少13分,類似整晚失眠者的認知表現下降結果。



研究人員研究了兩個迥異的群體,

一個是美國新澤西州商場內的購物者,另一群則是印度鄉下的蔗農。

在商場研究中,研究人員針對400名中低收入購物者進行連串測試,

以評估其智商與衝動控制能力,半數實驗者被問到假如汽車拋錨、修車費用達1500美元時該怎麼辦,

結果這些實驗者的認知表現明顯較差,智商成績下降40%。

印度蔗農的認知能力則是在收成前後出現明顯差異,收成後農民口袋滿滿,智商成績增加達25%。



參與研究的哈佛大學經濟學者穆萊納坦表示,

研究結果顯示,人窮的時候缺的不止是錢,連認知能力也會連帶受損。



口袋滿滿 智商成績揚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助教授趙佳英(Jiaying Zhao,譯音)也指出,

過去經常認為貧窮都是個人失敗所導致,

但研究結果卻與傳統的保守派經濟社會與政治理論相反,顯示缺乏財務資源本身就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暨公共事務系教授沙非爾則說,

經濟壓力尤其是造成窮人無法做出良好決策的主因。

他表示,窮人在專注處理急迫問題時其實效率很高,但他們已沒有剩餘腦力來處理其他問題,

「因此假如你生活貧困,就會較易犯錯,而這些錯誤又會讓你蒙受更大損失,你根本很難找到出路。」

 

 

------------------------------------------------

版主案:

 

先分享一個故事吧!

 

在台灣,不少人對"憂鬱症"本身都有強大的誤解,

排除掉那些天生就有憂鬱基因的人,

大都是因為"環境或事件"所引發的憂鬱症。

 

很多人以為憂鬱症是"憂鬱情緒導致的身心理疾病"

然而這個因果關係的推論嚴格來說 "不正確",

也就因為這個謬誤,間接影響許多患者根本治不好,還越來越嚴重。

 

事實上,

憂鬱症更像是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同生概念,

白話而言,就是我們人先碰到了嚴重的事件之後,導致憂鬱情緒,

憂鬱症乃是"憂鬱情緒"和"腦分泌失常"共同產生的作用,

兩者間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當然不是光靠吃藥就能治好的。

 

這跟"貧窮"有什麼關係呢?

 

有道是"人窮志短"

若把貧窮當成是一種雙生病症,

並不是單純的"人先窮、而後失去金錢判斷力"的邏輯,

倒過來也是相通" 失去金錢判斷力、而後變窮"兩這間互為因果。

 

於是我有一假設,

要讓自己維持一個"經濟水平",

最好的方式就是主觀上有擁有一個"老本",

最常見就像"家裡很有錢"的狀態,若家中有背景,

那就算手上投資失利虧光,似乎也不會有太大的立即問題,

這也解釋為何像戴勝益這種富二代,能本著國父精神持續創業失敗N次才成功。

 

排除富爸爸的"天賜恩典",

檯面上也很多創業、開店成功的人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來很多都是"放棄千萬、百萬年薪換跑道..."

個人猜測,也就是因為他們之前年新高、存了些老本,所以才能"維持大腦判斷力"。

 

古早之前有一句話我總是無法理解-

"靠自己賺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後,第二桶、第三桶就會越來越快達到"

 

顯然當人有了一定"經濟基礎"之後,

能做出來的決策判斷與眼界高度會稍微好一些。

(當然也可能會因此越來越貪婪、產生賭徒心態害死自己就是了)

 

最大的問題來了,

不是每個人一出生老爸就是王永慶或郭董,

多數人根本都得要靠"白手起家"從零開始,

然而現在台灣大環境薪資低、不景氣,

每天報紙都是"連溫飽都有困難、月月都是月光族、哪有未來?"

 

姑且把這稱為"詛咒循環"的話,

幾乎所有"月光族"都已經陷入這個詛咒中,

不只是判斷力低,連帶著就是志向、眼光格局都開始變短,

伴隨而來的像是活在當下、享樂主義、對未來沒有想法、沒信心等問題,

再下來就是用抱怨取代努力、活在負面情緒中、對人生漸漸失去工作動力...

 

要改變這個的詛咒模式,

或許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人"有錢",

所謂有錢並不是"給魚吃不給釣竿",

像是突然中樂透、暴發戶,最終往往都是錢花光後照樣變窮光蛋。

 

此時你會問-

"XX的! 老闆就是不願意給多一點錢我有啥辦法?"

 

不妨換個角度來找答案,

"無論如何先找到一個能夠賺到第一桶金的方式,

花一些時間為了這一桶金努力,同時維持這個能力"

 

這聽起來容易,

實際上需要花點時間探索,

外加放下"沒有意義的尊嚴"跳脫框框,

簡而言之,不管你要去澳洲打工半年、或是擺地攤、工地、或大夜班...

(前提是最好是不傷天害理、可重複回鍋經營、可經由訓練獲得能力等)

 

簡而言之,

一定要先解決眼前的困境、暫時讓自己能衣食無虞,

這個時間點不如就不要談理念夢想,著眼在"放下尊嚴、唯利是圖",

但不要誤會,絕對不是說什麼去洗廁所照樣只賺兩萬多元,那根本沒意義,

而是一切在不違法的前提下,找通常少人想做、但是錢多的工作,

例如夜店保全、化糞池清理、賓葬業、宗教業、徵信社、大客車司機都可以,

又或是依照你個人特殊的專長挑選,像我朋友身邊妹很多,直接當MD外拍經紀人套利,

又如大學時期有個女網友,因有遠親住美國的關係,七年前他才大一就開始"網路代購"的無本生意。

 

要是沒有特殊專長或身邊的資源,

就找一般少人想做但門檻低的,要是有特殊機會,就把握住天賦的利基點,

同時這小段時間內省吃儉用,用力地先存到人生第一個五十萬、再來一百萬,

也許某種程度來說這點小錢並不算多,但無疑的這是一個"生存保障",

讓人能夠在沒有負債、有盈餘的狀況下,好好去思考、發展自己的興趣或商機,

五十萬、一百萬雖然不多,但多數小本生意都已經達到進入門檻,也夠一個人生活好一段時間。

 

其實這整個概念的核心,

就是先製造一個"無負債、沒過多經濟壓力"的情境,

多數人到了這個利基點,才有足夠的"策略智商"去看這個世界,

去思考自己下一步是否能用這筆錢去發展自己其他能力與興趣

又或者就算之後選擇進入一般公司工作,也會因為後備存款足夠過活,不會太有壓力。

 

當然了,

這整個方式還有一個前提,

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物質慾望"要控制,

要是一有薪水就拿去買新衣服、買名牌、換新手機、大吃大喝的話,

基本上就算會賺錢,也還是會月月透支甚至欠卡債,這是非常需要自我控制的地方。

 

以上,是我個人過去幾年的經驗假設,未必適合所有人,

然而如果要嘗試,務必得要有"犧牲某些東西"的心理準備,

好比等價交換的原理,大學生大家都在郊遊、逛街、玩網路遊戲的時候,

也許別人告訴你,助學貸款反正可以畢業後多年再慢慢還、沒多少利息,及時行樂吧!

但你不能這樣想,因為這筆負債一定會讓自己不舒服,別人在玩的時候,你則動腦想辦法存錢、賺經驗。

 

這個世界也許比你想像中更公平-

別人在玩,我在工作賺錢,

別人一樣在打工,我做比他們更辛苦的工作,

別人在做辛苦的工作,我一樣辛苦但是同時兼兩份工作,

別人工作回來在休息,我用休息時間看更多書、看部落格自我提升,

別人拿賺來的錢吃喝玩樂,我要嘛存起來、要嘛買更多書、要嘛拿去上別人不願花錢上的課....

 

只要願意付出所有努力,

且朝著"有效"的方向前進,

"成功"不是真理,而是勉勵自己與自己的約定。

 

在此祝福大家都能賺到第一桶金。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