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過度放大成功範例,

而忽略其實失敗者的比例遠遠大於成功者的真相!

 

 

 

 




"直到有一天,他又窮到只能搬回家住時,

遇到了父親的有錢牌友,對方跟他說:「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去模仿有錢人的思考方式。」

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哈福開始全心研究有錢人和他們的思考模式,

學習心靈運作的內在法則,後來真的發現,有錢人的想法的確與窮人、中產階級不一樣。



因此,他重新設定自己的思考方式,

並藉由對健身和運動的興趣,借了2,000 美元創立一間健身用品店,用來驗證自己的設定是否有用。



靠著看到健身用品的市場趨勢,以及在對的時間點進入經營,

讓他在開店後的第6個星期六, 淨賺了11,000 美元;2年半後,

分店數達到了10家,最後並賣出一半股份給食品公司H. J. Heinz,

不僅賺了160 萬美元,成為他期待變成的百萬富翁,甚至出了一本《快速致富》(Speedwealth)的書。



他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發誓,如果自己能夠成為百萬富翁,

就要幫助更多的人跟他一樣。所以他開始出書、講課,

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又能幫自己帶進財富.........................."

(以上為《Cheers》雜誌分享的"成功典範")

-------------------------------------------------------------------------------

版主案:



"成功學"通常有個嚴重的盲點,因為成功者很容易被看見、被相信,

致使多數人過度放大成功範例,而忽略其實失敗者的比例遠遠大於成功者的真相。

 

同時,這些"成功學"往往過度強調思維上的改造,

目的就是讓人一看完之後就自認為有感覺、未來很美好,

以至於自己完全沒意識到,那些成功者所具備的技能、工作能力其實是非常強且這些實際能力才是成功的關鍵。

 

就好像故事中的人,

"六星期"能賺到第一桶金、兩年半就十倍展店、最後快速成為百萬富翁(美元)變成成功者,

這其中的關鍵其實和"想什麼"不太有直接關係,更進一步而言,到路上找一群人,

然後都讓他們"灌輸"這種想法之後丟去賣東西,你認為有幾個也可以獲得相同的成績?

 

答案是可能一個都沒有!

 

所謂的"有錢人的腦袋"或是"成功者的腦袋",會擁有那些想法,不是突然就"生成",

也不會因為單純看一本書就獲得,一個人的主觀思維乃是過去種種經驗的總和,

必須要經歷過、學過足夠的經驗,才有機會獲得不同層級的思維、也才有辦法做出"不同的事情"。

 

這個概念和"交女友"也是一樣的,很多人交不到女友,

卻不知道到底要從哪邊開始改,有人認為應該要從"技巧"開始,

背一大堆"慣例、開場白、故事"期待能派上用場。

 

根據多年的觀察,以上方向往往徒勞無功,

關鍵在於"認知改變之後行為才會跟著改變",心法和技術之間,

得要相互配合,才有辦法擦出火花,例如你一定得要先有自信,

之後才會散發出一種"值得親近"的魅力,有了這個魅力,你去跟女生講故事的時候,

女生下意識才會對你投射出好感、然後你也才有可能會有進一步的機會。

 

有了進一步的機會,你就會有一些"成功經驗",

這些經驗是非常寶貴的,"雖然說失敗為成功之母,

但唯有穿插成功和失敗兩種經驗,才有辦法讓人正確的修正自己、確認自己調整的方向" 。

 

單獨的學習招式、或是單獨的藉由"呼喊口號"之類的方法來改變思維,都是沒有用、浪費時間的。

唯有當自己先擁有非常強烈的改變動機,肯面對自己內心的慾望與黑暗面,

並有付出犧牲在所不惜的心理準備的時候,當你有這想法,

這顆種子就會在你的心底發芽,他不代表你就會改變,而是你已經朝這方向邁進了。

 

當你有真實的覺悟、當你理解你內心的慾望、當你肯面對你能力上有哪些不足的時候,

你就會突然看清楚,你需要的是什麼工具、用什麼方法能幫助你達到目的、可以找誰...

以至於你會採取真正的行動,行動的同時,因為你有了明確的目標,所以再也不會像牆頭草隨意被動搖信心。

 

所謂的"吸引力法則",說宇宙全部都會幫你,其實是一句廢話,

真正的關鍵在於當你"理解目標"的同時,你會發現原來身邊一大堆可以用的資源,

原來都存在你的身邊,早就已經在那兒,只是你之前都當空氣無視、或根本不會想到要使用這些工具資源,

而今當你發現這些資源可以使用、能幫助你改變、幫你達到目的的時候,你就會很自然的拿來用,也就是全宇宙都在幫你。

 

當你知道你要什麼的時候,

一切都會改變,把握機會,一償宿願。

 

重要的不是找"倚天劍",而是讓自己那改變的決心萌芽!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