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法大量開放心理師資格,

對消費者究竟是好是壞呢? 

 

 

 

 

 

 

 

 

 

 

 

導讀:

日前某立委提出建議,希望能放寬目前"心理相關工作者"如心理師的職業資格,也就是未來可能不需要限制讀到碩士畢業才可以投入該領域職業。這個建議立刻引發學界、業界的不滿,認為此舉如果成真,必將導致日後消費者的大災難! 

 

 

 

身為一位心理系的老師,懇請大家持續關注此案。

因為國內的從業心理師們勢單力薄,各相關學會也沒有能力與財力進行關說遊說,在蘇立委的粗魯與強勢的修法動作下,很可能在一個不注意之下,所有台灣民眾的心理健康福祉,都將被立委個人的偏差意見,「天賜良機」的被犧牲掉。蘇立委所提案的修法理由,自始自終都是假議題。請各位耐心聽我解釋..



蘇委員認為國內醫療院所遭遇的現況是「中南部及偏遠地區無法招募到心理師」,而他認為這是因為「報考資格限制在碩士」,才使得能投入醫療工作的心理師們不足,因此他才在「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提案下修考照門檻 ... 這完全是以偏蓋全,而且是扭曲事實的謊話!

 

的確有一些醫院並無法聘滿足額的心理師,所以時常在醫院評鑑下,因為心理師的原額不足而遭遇障礙,但是,這些醫院無法聘滿心理師,多數與自己經營不善,精神醫療環境惡劣,以及想用不合理的薪資或工作內容招聘心理師所致,據統計,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每年考照與獲得執照人數,是大於醫療院所的心理師缺額人數的,簡單來說,心理師人數並未不足,而是分配不均,而分配不均主要的責任不在心理師,而是資方所創造的不友善工作環境,

 

目前業界心理師的薪水大約是40000 - 45000,但是因為心理師執行業務健保給付偏低,而且心理師所執行的業務耗時較久(例如,一個上午只能安排 1-2個測驗,或者2-3個治療個案),所以資方(醫院)一向認為聘請心理師C/P值很低(但不聘夠又會被評鑑委員噹),這種氣氛使得少數醫院主管以苛刻的態度指揮或介入心理師的工作內容,例如不合理的要求病人waiting時間不可太長,或者治療不能超過幾次等等,更有甚者,會直接要求心理師降低服務品質以衝高業績量!

 

心理師就業環境的不友善氣氛,造成心理師們不願意屈就於經營不良的醫院,然而蘇委員身為國家民意代表,執政黨的不分區立委,不思考改善精神醫療環境,提高薪資,或輔導不良醫院退場,以改善心理師的分配不均問題,卻反而想要透過修法「壓低」心理師的門檻,來達到可以「使用低薪」就聘到更多心理師的作法,甚至謊稱「心理師不夠用」等理由,這實在是以個人情緒凌駕專業服務品質考量的作法!

我說他對心理師的不滿情緒以及霸道,並非沒有依據,

根據立法院公報 第 101 卷 第 31 期 委員會紀錄:

http://lis.ly.gov.tw/lgcgi/lgttsimgpdftxt?d0cecfced0cfccced0cfcec4cfcbcbcfc4cfcbcbcb

「蘇委員清泉:其次,本席希望貴署不要被專業醫學會綁票,今天會演變成這樣,立法委
員不分藍綠,都要負一半責任。但是本席要跟各位說明兩點,其一是專業醫學會
讓本席覺得厭煩的,第一就是社工,第二是心理師。」

「現在最大的就是心理師,貴署絕對不能被心理師綁票,真的是綁票!現在的心理師
要求你們加碼、增加配置人力,結果光是區協 80 所醫院就有 40 所配置人力不夠,
少了 120 位心理師。心理師包括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都要具備碩士學歷才能報
考,全臺灣的師字輩只有心理師需要具備碩士學歷。陳水扁前總統在大學三年級就通過
高檢,還沒畢業就通過高考成為律師,醫師也不必這樣,只有心理師需要,
這一點非常糟糕,還保障既得利益。而且考上的心理師都任職學校單位,
醫院要聘卻找不到人,不是不願聘請,貴署一定要正視這些問題。謝謝。 」


如此扭曲事實的發言,如果不是代表主導修改攸關心理健康法條的蘇委員,對這個業界問題的淺薄認識,就是代表蘇委員想要以個人情緒,霸道的欺壓心理健康領域!國內的心理師目前的運行制度,需要學生們完成臨床心理或諮商心理研究所後,才能報考執照檢核,雖然碩士班入學門檻較嚴且競爭激烈,然而對於操作、影響、與治療人類心理的重要與複雜的工作而言,這樣的嚴格根本一點都不為過。

每一位碩士班學生在完成學士的基礎心理學訓練進入研究所後,還需要修習極為沈重的疾病現象原理、衡鑑工具使用、見習、以及治療學的課程,而且除了一樣要完成學術論文之外,學生們也被要求要進行一整年全職實習,並接受「殘酷」的督導,這種嚴格的入學篩選與入學後的實務、研究訓練,目的無他,都是為了保障「接觸人心」的臨床心理工作者的服務品質!(醫生雖然是學士,但是要7年修業,心理師學士加碩士班也是七年,有何問題?)

 

因此,將考照門檻降低至學士,不但不會使服務品質提升,反而會是一整災難,

可以預見的狀況包括:

1. 心理師的平均薪資將被拉低(資方:你們這些碩士在跩啊,說我們醫院不好你看低薪
還不是有人搶著做)。

2. 各大學心理系除了臨床以外的其他領域研究所將可能嚴重的招生不足,同時也限縮心
理學其他重要領域的發展。

3. 大學四年要完成臨床心理訓練將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延長修業年限的作法,也不可能
有學校可以負擔如此多的修課需求。

4. 各級醫院的資深或優秀心理師將會出走,各級醫院可能只剩下資淺無經驗的心理師,
服務品質將會劣化。

好處當然也是有,
唯一的好處就是:「醫院省錢」!


如果你也認為醫院省錢才是最重要的,那抱歉就當我都白講,但是如果你不願坐視一個重要但是還需要改進的專業領域,被執政黨立法委員無辜殘害,那請你一同繼續關注這個議題,因為你的一個不注意,法案可能就二讀了(去年差點發生),今年雖然蘇委員美其名辦了公聽會(心理還寫成心裡,笑掉人家大牙),但也許程序補足了,反而更增加他貫徹到底的決心!

 

 轉載自:[新聞] 學界:心理師考照 資格限定碩士

 -------------------------------------------------------------------------

版主案:

 

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議題- "既得利益者的意識形態"

我們重新看一下這四大"重點",就可以理解箇中的角力。

 

1. 心理師的平均薪資將被拉低

 

編按:這邏輯就如同開放任何一個市場大量競爭,一剛開始都會發生的正常現象。例如原本法規限制只有郵局可以提供寄信的服務,限制了其他快遞公司的入場機會,爾後法規放寬,眾多國內外的快遞公司爭相打入市場,理所當然本來老郵局的市場立刻被瓜分、且營業額立刻減少,這是必然現象。然而取而代之的,就是更多後進為了打市場,採取更多有創意、符合消費者真實需求的策略來提供優質服務,例如24HR收件、低溫宅配甚至串金流之類的新方法,讓消費大眾的選擇更多元、更便利,最重要的,還有機會因而培養全新的消費習慣、一起打開整體消費需求與習慣,真要說薪資被拉低,恐怕就是那些會被淘汰的公務機關會第一個失去競爭力。

2. 各大學心理系除了臨床以外的其他領域研究所將可能嚴重的招生不足,同時也限縮心理學其他重要領域的發展。

 

編按:雖然這五年讀研究所的學生大幅度降低、招生不足導致許多碩士班被迫"收起來",但各大學的諮商心理研究所仍然能夠滿招,很大的原因就如大家搶著考公務員的心態,許多人認為只要考上諮商所、乖乖讀完四年基本上就能成為合法職業的心理師,目前看來是個相對穩定如公務員的"金屬飯碗"、且薪水也還不錯,也就是這個原因支撐著眾多公私立大學諮商組都還能持續招生額滿,對於學校單位而言,當然不希望這個規律改變,否則很有可能諮商所也會走上泡沫化的路。 當然,我認為真正限縮"心理學領域"發展的,不是開放競爭的問題,反而是強迫學生一定要依照法規花整整七、八年的青春光陰到學校上課、依照既有的規範受訓,反而更僵化了心理學領域可能的發展。順帶一提,多數傳統諮商組對於NLP這類比較"發展晚、不成熟"的技術是不屑一顧的,然而對現實普羅大眾而言,都快要自殺了,"有用"跟"正確"哪個比較重要呢?

3. 大學四年要完成臨床心理訓練將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延長修業年限的作法,也不可能有學校可以負擔如此多的修課需求。

 

編按:我個人完全不認為這是單純"時間"的問題,許多本科畢業後走這一行的,縱然一路讀到碩士畢業需要花費七、八年的時間來上課與寫論文,但對於人性的掌握仍然僅侷限於一廂情願,換句話說,很多技術對有需求的消費者而言也許根本就沒有幫助、或是幫助還不如江湖神棍算命師的幾句話有效,某種意義而言,"人性"的操作本來就是純然仰賴天分與有效學習才能獲得長足的成長,絕對不是比誰多讀幾年書、多寫了幾篇論文就代表有能力幫助到個案。 說到這裡,我相信有社工、諮商背景的朋友一定會立刻反駁我的用詞,"X! 心理工作者最忌諱就是操作人性,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個案能用自主思考來做出自己選擇、且絕對不能產生誘導的行為違反其自由意志 bababa..." ,我有個大學的好友研究所去讀了諮商所,他比較信仰"人沒有自由意志"的那一套,結果第一學期就被整個科系當異端,要當個諮商師、或是社工,要是你無法"修正"你的觀念成傳統的規範,估計你也很難保持健康心態、好好修完學分。



4. 各級醫院的資深或優秀心理師將會出走,各級醫院可能只剩下資淺無經驗的心理師,服務品質將會劣化。

 

編按:現實的市場情況應該剛好相反,資深心理師出走的理由也許不是因為劣幣逐良幣,而是因為優秀的心理師發現出來自主職業會更好賺,進而投入競爭市場想辦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當然醫院也因此被迫持續的用更高的薪水挽留好的心理師,同時更有效率的去把成效不彰、不受消費者喜愛的心理師給逐漸淘汰,一切回歸市場機制,服務品質不但不會劣化、還有可能因而競爭而不斷上升(如醫學美容市場,台灣儼然已經成為全亞州前三大整高整形技術的國家,當初很多人認為這市場會劣化,實際上完全競爭以後,大家更想盡辦法把自己的技術做到最好、且儘量避免不純熟的服務賣給消費者)

 

 

幾年前國家"律師考試率取率"研擬放寬的時候,馬上引來律師界的撻伐,說這會"敗壞,我們從"人性"的角度來看,站在已經是律師、資深法律人的立場,必然會希望不要放寬後面的門檻,俗話說"既得利益者會設立門檻維護自身利益"就是如此。

 

這無可厚非,基本經濟學如是說,"獨佔市場"乃是最具有利益的經營模式。自然門內的想把圍牆蓋高來維護自身利益、還沒進去的都得想辦法打破圍牆讓自己有機會進入。"立場"不同,腦袋想法自當截然不同,且一旦立場轉換,思維往往跟著瞬間轉變。

 

而這些主觀意識會直接影響後面的行為,例如當初許多律師跳出來振振有詞,說若學國外大量開放律師,大眾會受到很大的損害云云。他們最常用的理由就是"服務品質惡化",表面上好像真的為"大眾"著想,實際上根本動機還是個人的既得利益。



現在"心理師"一樣跳出來捍衛自己的立場,也是一樣打著"服務品質惡化"的招牌出來,然而從經濟學上的基本供需理論,也許剛好相反。有競爭、才有進步,沒競爭、人就不會被迫進步,讓我聯想到以前在公立高中碰到所謂的"不適任教師"正因獨佔市場外加法規過度保護,以至漸漸喪失進步的壓力,產生可怕的後果就是 - "反正我就是我考過教師甄試,依法你趕不走我、且只要我沒退休就無法被取代!"

 

最後最大的受害者,是學生、是消費者本身。



真正禁得起考驗的服務,根本不會擔心有更多"後進"進入市場,反而還會希望一起把餅做大,創造更大需求。而那些成天擔心自己被取代,而用盡手段設障礙、防止競爭者的,往往都是對自己能力和服務客戶的信任毫無自信者。究竟大幅開放心理師、開放律師的入場資格,對普羅大眾會有害嗎?

 

我不這麼認為,因為現在台灣多數人的基礎法律概念、以及對於心理諮商的觀念基本上已經不是單用"低落"可以形容,不投下一些震撼彈,大概永遠都不會因為市場衝擊而有所進步。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