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eldge-拷貝-720  

讓大腦持續進化的三個訓練法則:

全新的經驗保持留意並隨時記錄複習與整理

 

 

 

最近在inside上有篇很棒的翻譯文章「沒什麼是原創的:把知識連起來就是創意

這篇文章很直接的告訴我們,其實創新、創意的意涵,就好像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都是把現有的概念相互連結、整合之後,從中找出新的形態或用途,目的在於解決某些現實中會遇到的障礙、或是藉此轉變人們既有的生活習慣。換句話說,創意並非很多人所想的「無中生有」,而更像是「移花接木、基因移植」

 

有人說,創造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也是最寶貴的寶藏。 從人腦的結構就可以看出端倪,近年來許多腦科學家對幼兒教育的看法,都是主張「多元體驗」,不一定要過早背誦唐詩、學英文或數學,但一定要多實際的體驗這個世界,簡單來說就是「接受刺激」。

 

Img342594297

 

腦科學家發現,人的腦袋裡面的神經元,面對「新事物」的刺激最強,且新舊的神經元之間,無時無刻都在不斷產生新的連結,也就是說人的頭腦會越用越「活絡」,就算到年老以後,神經元還是會持續連結,只是沒有小時候那樣活躍而已。這意味著,其實你的大腦還在不斷「進步」(包括現在你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想辦法多做「思維的衝擊與刺激」,或是俗稱「燒腦」。

 

其實,「創意」這兩個字,一直都是台灣教育中喊了多年的口號,問題是它就像是虛無縹緲的空氣,連大學教授都沒有辦法教你如何變成「有創意的人」。 因為說白了,創造力的來源是大腦神經元之間的鏈結,單純讀很多書、很會背書、與獲得好的學歷毫無直接的關係。 甚至如果成為「死讀書」,過度零碎而完全沒有現實體驗下的學術知識,也很有可能成為「創意的殺手」,這就是為什麼填鴨教育始終被人詬病,無奈,華人「考試為主、分數為王」的思維歷經千年文化薰陶,一時半刻也沒有辦法改變。

 

最後,這篇文章末段提供了3個不錯的建議,和我過去幾篇舊文的概念不謀而合,趁這個機會做個整理。

 

第一,全新經驗的力量

不斷讓你的大腦超載、做不同的刺激,自然也就會越來越活躍。比較具體的做法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多交不同領域的朋友、培養各種興趣、或是體驗其他工作都是好方法。這也是為什麼歐美近年來有些研究指出「優渥環境長大的人,比較容易具有創造力、較能勝任行銷相關工作」的原因吧?

 

畢竟富二代要什麼有什麼,生活中有機會接觸的可能性無論如何機會都更多,但就算不是富二代也不用氣餒,我個人也提供另外一個「強力刺激」腦袋的方式,就是不斷接觸不同的「意識形態」,畢竟價值觀的衝擊性絕對也是與生俱來的腦力激盪工具,關注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各種對立面,從一開始討厭到後來的理解甚至漸漸喜歡,這都能有效的自我刺激。延伸閱讀可以參考: 中觀- 意識對立 與 創意思考原創 - 中觀訓練法

 

第二,保持留意每件事、並隨時記錄

這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說明,首先,隨身一定要帶一本筆記本、或是錄音筆,當然智慧型手機也可以當紀錄工具,只要腦袋有新的想法都立即先記錄下來、之後有時間再來品味。 例如我每天吃飯、搭車、甚至手路的時候我也會滑手機瀏覽FB的訊息,只要看到「值得思考」的素材,都會馬上標記,回家再用電腦好好閱讀。 可參考之前分享的 小技巧分享- 用"手機"收集源源不絕的創意、想法!

 

其次,就是我時常提到的「自我面對」,面對自己的想法、慾望與即時的情緒,無時無刻反問自己「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想法?」,甚至進一步找到原因以後,再問自己「是不是別人也會有這樣的感受? 我該如何讓他人也產生這種感覺?」,光是這樣的自我關注,就能從中體悟到很多人性的課題。

 

第三,時常複習與整理思緒

看過的文字、觀念倏忽即逝,但若之後還有拿出來重複品味、思考,就會在腦中產生新的鏈結。 許多專家都建議,「持之以恆的寫作」是非常理想的方式,當初我會寫這個部落格的理由也是如此,當我有新的想法,我都會很快的寫成文章記錄下來,原本的目的不是給別人看,而是自己作為思緒整理的用途。

 

如今不只是寫部落格的文章,我也同時經營好多個粉絲團、網站的內容,比起這裡面所能賺到的獲利,我更把這樣的例行公事當作「強迫動腦」的好機會,畢竟,人天性容易怠惰,沒有一點強迫,別說寫作、紀錄,恐怕連動腦這件事情都會越來越懶,那就不妙了。

 

 

最後祝福大家,腦袋也能越動越好!

延伸閱讀 "聯想"與"創造" (上)  "聯想"與"創造" (下)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