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1  

如果你有想要經營的「社群」,你必須知道,

如果你想投入「廣告行銷業」,更不能不知道!


  

 




最近聽到又有一家合作夥伴(很大的廣告公司)老闆跟我聊天的時候談到,說他們公司內部做社群經營的人都離職,已經沒有專人能幫不同客戶好好經營粉絲團、部落格等社群,於是跟我交流意見,因此我們談到為什麼台灣這方面的人才好像比鬼還要「罕見」。

 

這個問題讓我思考了許久,我認為從本質面而言,好的社群經營者根本不在於去上了多少「社群經營教學」或「粉絲團實戰課程」,而是個人特質要具備以下兩種不同的能力。



第一就是「個人極大的興趣愛好」

 

我聽過有句話說:「世界上最恐怖的不是騙子,而是完全相信自己不是騙子的鞋教徒

就算是再厲害的騙子,說謊的時候必定會產生某種程度的肢體不協調,縱然表面上話術再漂亮,也時常會讓對方感覺「哪裡不太對」而產生不信任感,但,如果今天這個騙子自己對這些言語深信不疑、甚至非常熱情的自願跟你分享的時候,那就是「最恐怖的信賴感」產生的時刻。(所以許多老鼠會的教育訓練其實就是洗腦到當事人自己都完全沒有疑惑,不過這不是今天的重點就是了)

 

把剛剛的道理用在廣告上也是通用的,真正最有感染力的品牌廣告並非廣告本身,而是「消費者」本身最真實的喜愛所造就的特別氛圍。

 

這是一種很難以言喻的現象,但每個人肯定都有體會過這樣的狀況,當你自己真的很喜歡某個東西的時候,你會自動自發的分享、為其驕傲、甚至於「勸敗」身邊的朋友一起加入。這不僅限於有形的物品,例如手機或玩具,還包含喜歡明星、信仰特定宗教、甚至意識形態團體都有類似的效果。

 

當你真的很愛某樣東西的時候,很大的比率你會成為「成功的社群經營者」,光是本身所擁有的熱情,就算文筆很爛,但寫出來的文字、拍出來的照片都會非常的感動人,如果此時讓你來經營官方社群、FB粉絲團或部落格,通常效果都會「超乎想像」。

 

你也許會問:「那企業就找這種人經營社群就好了啊!」

實際上這比你想像中困難,首先,通常這種人喜愛某個事物都只是出自於興趣,除非你是邪教、老鼠會的模式,否則正規的公司要這樣挖腳一個「只是有興趣」的素人直接來當社群經營者,通常大概得靠運氣。另外還有一個癥結,那就是金錢與工作會磨滅一個人的興趣,例如某人現在很喜歡玩四驅車,但實際做了相關的工作、每個月靠這個領薪水的時候,不需要多久大概也沒有那麼大的興趣了。

 

以上的問題,外國人似乎特別感興趣,為了找到最好的配合方式來完美運用這些熱情粉絲,於是形成所謂「品牌傳教士」的新概念,可惜在台灣這個議題完全被忽略就是了。




第二則是「廣博的經驗、跨領域的思維」

 

很現實的問題,既然超熱情的粉絲不可能變成員工、來經營品牌的社群,那企業還有什麼「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呢? 現實中99%的回答都是「既然找不到非常有熱情的愛好者,那就找對這個領域很專業的本科者吧!

 

如果是筆記型電腦廠商的社群,那就找對電腦非常熟悉的工程師,又或是汽車廠商,那當然最好是找到對車子每個零件都超級熟悉的技術人員。如果是人力銀行該怎麼辦呢? 基本上就是找本身科系學管理或是HR出身的年輕人吧!

 

類似的選擇看似合理,畢竟在台灣的大環境下,大家還是習慣用「你畢業的科系」或「你曾待過的工作」把人的專業歸類,然而現實中不知道為什麼,明明具備專業知識、工作技能的人,經營起網路社群卻「很無聊」。而這個問題國外似乎已經有了較為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優秀的社群經營者本身,更應該具備的是跨領域、極為廣博的基本常識與經驗」,這樣的人雖然很難在履歷中直接看出,不過只需要開口聊上幾句,通常就能夠發現端倪。

 

另一方面,這種人通常有個特質,之所以會讓自己經驗多元,表示其背後對自我的「求知慾、好奇心、自主學習」的動機也會更強烈,讓他們不斷的「探索這個世界」。

 

這樣的能力其實沒有年齡限制,例如你問我「研究所的學生應該了解多少基本常識?」。我會告訴你,我認為如我你已經讀到研究所、代表你也老大不小,無論你專精什麼領域,至少像是財務金融、投資保險、法律政治、國際情勢、流行趨勢、經營管理、意識形態、宗教超自然、甚至於人性心理都要有些基本常識,至少能用「外行人都懂」的言語來解釋到所有人都能快速理解,以至於能跟每個不同領域、不同興趣的朋友侃侃而談。

 

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這種人能妥善經營社群,關鍵在於「每天都能寫出有內容(或是看似有內容)的文章」,在今天這樣的時代中,有趣卻有讓人自認為好像學到了新知的內容,往往都能成為良好的「品牌與消費者的橋樑」,讓粉絲們印象深刻,甚至還能夠改變粉絲的既有思維。

 

總結而論,「社群網絡」畢竟是年輕人的「根本命脈」,由年輕人來經營的優勢通常都比老人硬要做來的好,關鍵就在於,能否順利找到本身具備「廣博的經驗、跨領域的思維」的人,或是就算個人經驗還不足,但擁有「自主學習」能力者也是不錯的選擇。(編按:但這種人願不願意進入你的公司為你效力,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如果說「七年級」是目前職場的新生代主力,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幾乎每個品牌企業、每一家廣告公司內部都在喊「找不到好的經營者」了。畢竟在我們這一批七年級生的成長歷程中,「多元」至始至終都是口號,這樣的斷層也只是遲早而已。

 

不過對這件事,我個人仍然很樂觀,當高等教育逐漸崩壞的八、九年級逐漸成年,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更年輕的小朋友,放棄了我們當初那些不斷追求高學歷、文憑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方面的嘗試、體驗這個世界,如我們這代到了大學後才知道碩士畢業薪水也這麼低,卻已然沒有回頭路而多所絕望。 下一代則更早就面對這個問題,正在嘗試著摸索出其他的出路。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吧? 我想台灣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







延伸閱讀:

 

心動專題 - 如何提升個人的"興趣深度"?

 

潛意識行銷的未來: 如何找到「品牌傳教士」?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