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shot-2012-11-04-at-下午2.59.42  

面對難以捉摸的「網路世代」票源,

到底有沒有可能確實的影響到年輕人的投票意願呢?

 

 

 

 

 

 

最近很多人問我選舉的看法,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帶給未來的候選人一些不同的思維、或是改變傳統的方法,更期待看到截然不同的創意做法出現。仔細觀察台灣近年來的選舉,不難發現,老一輩的人對於「網路所造成的大分眾現象」可謂難以理解、更無法妥善的操作年輕一輩的投票動力。

 

主要的鐵票策略仍然放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像是喊了三五十年的省籍對立議題、台獨議題、族群身分認同問題甚至於軍公教的福利,偏偏類似的主題對於六、七年級的年輕選民幾乎可謂完全「無感」。

 

更有趣的現象是:網路世代的年輕人更偏向「片面理解」,例如當初有媒體去訪問多數反服務貿易的人,不到一半真正有耐心看完所有協定的文字,而上街抗議環保、或反核議題的新生代中,多數也不了解科學上現實癥結點,取而代之的是傾向於避免複雜而繁瑣的落落長資訊,簡明扼要的理解事件面貌更受歡迎。

 

看2014台北市長選情就很明顯,我到現在還真的不知道連勝文、柯文哲兩邊到底提出的哪個政見與我真的有關聯、讓我有所動機的,看看身旁支持不同立場的朋友也差不多,你每天說你支持柯P,問你為什麼支持? 得到的答案幾乎都不是因為政見的差別,而是因為「就是討厭另外一方」或「某一方比較清新」,這同時凸顯兩種意義:第一,年輕人市場也適用於對立的操作手段。 第二,目前兩邊候選人都沒有確實的把和個人息息相關的政見與願景傳,達給應該收到的選民腦中。

 

換言之,現在的選戰也面臨一個世代交替的代溝。

過去可以操作選民的動機、現在隨著老人的辭世已經逐漸失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具有投票權、也是關鍵的選票,但傳統的候選人卻無力掌握這一塊,甚至某種程度上在逃避面對年輕人身為「游離選票」的重要性。

 

在我理想中的操作方式是什麼?

至少應該把台北市內「年輕選民結構」依照意識形態所關注的問題,拆成至少30種不同的意識形態類型,然後找出這30種類型的人內心的欲求、黑暗面、對立面等潛意識的關鍵資訊,最後將名單量化、確實鎖定之後,量身打造30套不同的潛意識文案精準投放。

 

簡單來說,也就是只有當下是父母的,才會看到托兒所、養兒補助的政見。而弱勢租屋族則會確實的看到公營住宅的政策。當然對於富二代,或是既得利益者也會有對應的「有感政見」,人們只會看到對自己有關係的宣傳,而那些與自身利益無關的就不會亂槍打鳥的投放。

 

達到以上的成效需要整合三種技術

第一,需要有對臉書、社群非常熟悉的年輕媒體人,長期住在台北市且關心各種不同面向的議題,也知道不同類型的人出沒在那些社團中,把相關的社群資料都挖掘出來分析。

 

第二,需要找到幾個經驗豐富的NLP執行師,或是最好能請到江魔來協助更好,將30種以上要針對性主打的群體確認下來,最好還能實際請到對應的受試者來接受催眠、挖一挖潛意識深處的資訊,接著,精確的設計出每一個族群最關心的利益,寫出最精確、絕對打動族群意識的文案。

 

第三,洞見系統的精準投放,這是成敗的關鍵,針對30種族群、分別投放30個不同的文案,還要確保族群中所有的人都能看到相對應的文案、且能夠受到影響。

 

可惜的是,台灣還沒聽過哪一家廣告公司有辦法完整的整合這三個步驟,最重要的在於,也得要等老一輩的候選人逐漸能接受這些新興廣告方式才行,但無論如何,這樣的現象都會越來越被重視,誰能夠掌握這個技術,誰就有機會在這個變動的市場中逐漸獲得優勢。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