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的故事意圖, 即使你是一個白癡,

你也應該知道的. 這就是XX黨厲害的地方!!!

 

 

 

 

 

某個論壇針對"馬英九笨蛋事件"的回應:

 

1. 台式語法的英文: 像是Times或是Economist這類的雜誌, 如果是評論員或是特派記者寫得文章, 其語法之繞口, 字彙之艱深, 不言而喻, 很多人看了一段(paragraph)後就會放棄. 但是這篇文章字彙很簡單, 語法就如同一般台灣人寫的一樣, 相信很多台灣的記者一定會很興奮:「我終於有看得懂的文章了」. 為什麼看得懂? 因為寫作的人是道地的台灣人, 不是老外, 不是在外國出生的老中, 台灣人一定看得懂台式英文語法. (真正的英國人寫出來的東西絕對讓大家看到想吐)

2. 莫名其妙的標題: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Ma the Bumbler". 這個標題跟"UN for Taiwan"和"Taiwan Next"簡直是系出同門. 老外基本上是不會下這種讓人看不懂的標題, 基本上會多以"Ma's Crisis"或是"Ma's Diasters"等等較中性的語法來下標題, 即使是要罵馬笨蛋, 也會以"The Bumbler "MA""而不是"Ma The Bumbler". "Ma the Bumbler"一整個就是台灣式英文.

這篇文章應該是出自某營智庫之手, 然後花點錢去登到Economist上面. 老外現在全部的焦點都放在中共18大上面, 有誰會去管台灣這種彈丸之地的國內政治, 畢竟中國目前是歐洲最大的金主, 放著金主不管跑去管台灣的家務事, 這是非常矛盾的.不過很可悲的是, 綠營自陳水扁之後, 整個陣營都喜歡這類「自瀆式文宣」, 也就是綠營跟支持者看了很爽, 但是完全沒有效果的廢文, 這種自瀆式文宣也只有台灣的記者才會敝叟自珍, 老外研究台灣者對於這類文宣多半忽視, 因為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

在英國"經濟學家"的網站上, 一篇匿名從臺灣發表的文章, 和讀者投書的文章有什麼區別?? 背後的故事意圖, 即使你是一個白癡, 你也應該知道的. 這就是XX黨厲害的地方, 針對臺灣人崇洋缺乏自信的心理, 直接出口政治口水轉內銷, 居然臺灣媒體和老百姓也視為金科玉律. 以前民進黨不也玩過什麼”國際特赦組織”, “人權組織”的鬼把戲?? 除非有文章真實姓名署名, 否則就根本不值得去認真對待它. 玩政治宣傳把戲, 就像美國共和黨玩不過民主黨,

------------------------------------------------

版主案:

 

中觀而論,

這篇文章可分為三個方面來討論:

 

第一是"文章寫作動機"。

其實我認為不太可能真的是反對黨"花錢投稿"

而該說是這本雜誌本身就是靠這種方式來"衝銷售量與知名度"。

 

實際去查一下這本雜誌,

就會知道每一期很多文章都是具有"意識形態"

就像是若國內有個雜誌,每一期都在寫些"爭議很大"的議題,勢必銷量大增。

(這就是媒體的本質阿........ 現在這時代不這樣做的話,報社都快倒光了)

 

第二是在台灣造成的現況。

看到這篇文章以後,果然意識形態的影響發酵,

本來就討厭馬英九的人拍手叫好,因為這"符合"他們的立場。

本來喜歡馬英九的人則認定這一定是綠營的操作。

 

但真正的問題是,

光一個標題就可以讓兩邊的人高潮,

事實上80%的人(包含我在內),根本沒有把內文的英文都好好看玩,

反正最後的印象就只停留在"權威雜誌說馬英九很笨"這方面,其他大家也懶得知道。

 

 

第三是"應用層面"。

這讓我想到,

日前在針對我們公司的"新聞炒作"設計專案,

我認為,"最好的行銷應該是迎合意識形態"才有意義。

 

台灣多數人盲從於"權威",

特別是"國外的權威"更容易引人高潮,

所以如果要炒作一個國人會"關心"的新聞話題,就花錢"買"個國外"期刊"吧!

 

 

 

以下都是夢到的:

其實,不只是基本的"新聞"可以花錢買,

雜誌、期刊甚至某些國外學術權威也是一樣的狀況,

差別就只在於這價格夠不夠有"影響力"而已。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