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若能完成這個"暗黑訓練"

就算沒有變成人才,肯定也會提升思維!

 

 

 

 

 

 

 

 

最近最夯的新聞,

雖然說"是老梗",每過一段時間就有這樣的討論,

這次戴先生又變成箭靶,讓我們趁這個機會好好聊聊這件事。

 

先節錄這篇新聞-

---------------------------------------------------------

大學畢業生起薪只有22K怎麼辦?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昨在台中中興大學畢業典禮致辭時說,

月入不到5萬元就別存錢,應多花 錢和朋友交際,至於不夠的錢「就回家跟爸媽要!」

台下畢業生掌聲如雷,觀禮家長卻猛搖頭。

 

理財專家認為:

「錢賺越少越要妥善運用,建立人脈不一定要花錢。」

 

戴勝益昨致辭時掏出一疊鈔票對學生說:

「你們畢業後只領到22K、25K,甚至28K,但千萬不要儲蓄,理財書教你出社會就儲蓄是錯的。」

 

台下畢業生一片錯愕,戴又說,如果22K硬要存,會失去和朋友交際的機會,對未來沒有幫助,

「如果你月收入低於5萬塊,千千萬萬不要儲蓄,如果你1個月收入只有3萬元,寫信或打電話回家跟你爸媽要兩萬塊。」



觀禮家長頻搖頭

他強調:「爸媽從小到大花了那麼多錢,讓你們補習,怎麼可以大學畢業後,就放你們去死?」

 

畢業生報以如雷掌聲,但觀禮家長有的搖頭、有的笑容尷尬,家長王進雄說:

「我現在月薪也沒有5萬!誰來給我2萬元啊?」

 

家長林筱月說:

「有能力當然能幫就幫,但前提是孩子受教,不然像李宗瑞那樣,家裡金山銀山都不夠。」


畢業生鄭芸雲說:「戴董的話讓我們知道拓展人際關係很重要。」

畢業生陳辰鈞說:「這2萬元應該是企業家或政府提高薪資,不應叫父母出。」



須衡量家中經濟



戴勝益事後說:「新鮮人薪資都在谷底,若能提早累積人脈資源,成功會來得比較快。」

他強調,自己小孩在美國時,也是要他們別存錢,至於當時每個月給孩子多少錢,他說:「我才不告訴你呢!」


職場專家何啟聖同意,累積人脈成功的速度比存錢快。

親子專家林武雄說,如果畢業後每月給2萬元,

可幫助孩子盡早達成夢想,多數家長還是會同意,不過須衡量家中經濟。



「30歲還靠父母」

元大銀行財管資深副總吳鴻麟說:「畢業5年月薪都不見得有5萬,難道30歲還要父母養嗎?」

他建議,錢越少越要妥善運用,月薪至少存3分之1,建立人際關係不見得要花錢。


天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昨也在亞洲大學畢業典禮演講,

他說,找不到工作不要怪政府、怪景氣,要體認到是自己專業、技能不夠,要繼續學習。

大學生每天上網6至8小時,都是吸收沒用的訊息,期許畢業生利用時間學習知識。

 

 

-------------------------------

版主案:

 

"立場"是很微妙的東西,

不同的立場也就創造出不同的腦袋與意識形態,

而立場和意識型態也取決於每個人不同的身分背景、人生經驗。

 

"中觀"的概念中,

強調最優先要學會的訓練就是"把意識形態暫時排除",

當我們過度的被意識形態、被自身的立場所束縛,

就無法接受、無法冷靜地審視其他可能性,也就不可能找到"答案"了。

 

上面的文章中,

被我粗體字標註的,就是"不同的立場",

同一件事情,看在不同立場者眼中,結論會截然不同。

 

例如戴先生隨便說一句"薪水不夠可以跟父母拿來花"

從公子哥兒的角度,這件事根本像是喝水一樣,廢話!

從窮人家的自力更生者的角度,這根本是該死的行為!

從有錢父母的角度,要不要給錢主要是看我心情爽不爽!

從沒錢的父母的角度,你他X的在那邊鼓勵小孩來討債阿!?

從"理專"的角度,人們不來存錢、買基金與保險我哪會有佣金賺?

從高級精品店的角度,最好大家都及時行樂,每天都來消費吧!

從老闆顧者的角度,花錢也好賺錢也罷,我只要有即戰力的員工!

從神棍的角度,才不管年輕人有沒有錢,重點是有沒有放進我口袋!

...........

 

完全相同的一件事,

解讀可以有千百種不同的看法,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得面對一個"現實",

那就是以上立場都是嘴砲,支持、反對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自己"到底如何選擇、如何做,才能達到你的目標。

 

換句話說,

支持反對都是雜音,

排除掉這些立場與意識形態,

我們該理解的是- "這個策略(行為)到底有沒有效? "

(或是為什麼某些人有效、某些人無效,其中差異在哪?)

 

版主我自己也是到這幾年才發現,

要"隨便花錢"很簡單,但要"按照計畫花錢"非常困難,

直到自己經營公司、自己管帳以後,還是深深的感受到其難度。

 

不妨大家來做個實驗吧!

如果你存款有三萬元的話,拿來"練習"三個月,

每一個月,你都要拿出一萬元,用這一萬元去"規劃"十天的交際行程。

 

這一萬元可以這樣分-

買十張電影票 與 十張不錯餐廳的晚餐餐券(要在預算內剛好把一萬元花完),

然後未來的一個月,平均每兩三天就要"請"一個本月認識的"新朋友"去吃飯或看電影,

換言之,每個月至少都要約到十個新朋友吃飯或看電影,且最好是男女平均,連續三個月!

 

這就是"交際"和"隨便亂花"的差異,

我不知道多少人認為自己能完整、持續做到三個月結束,

但我確認我個人現在還是做不到的。

 

別忘記,以上不過是"一個月一萬元"的作法,

若一個月把"交際預算"提高到兩萬、三萬又會如何?

 

也可以再加入例如"每個月都要花一萬元買五份不同禮物送老朋友"

或是"每個周日都要請一位不同的朋友帶你去挑衣服,預算五千元要剛好花完"。

再不然每天都要買五包菸分送給五位有抽菸的不同朋友,一定要送出去............諸如此類。

 

照這樣的"規劃",

我敢說這根本不是鄉民口中喊的"酒肉朋友、隨便亂花錢",

而是一種特殊的自我訓練方式,練習獨立思考、練習整合思維...

有點接近這個特殊模式-   原創 - 中觀訓練法

 

總結而論,

戴先生說的話,我個人不認同也不反對,

唯一我確定的是,誰經過了這樣的特殊訓練,

人生必會獲得非常"不同"的體驗,

我不敢說會因此交到"真誠好朋友",但我能確定思想上會有所成長。

 

WTF,說到底中觀訓練跟戴先生的新聞有啥關聯?

 

老實說這篇文章一開始我只想單純的嘴砲一下鄉民的回應,

沒想到打一打就猛然想到"中觀的體驗學習",

又突然發現好像兩者可以互通,於是規劃了這個我自己都做不到的艱難訓練方法,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腦袋中的相互連結、跳躍式思考"吧?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