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要說一個故事,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編撰的故事....
前幾天去香港考察的時候,
無意中在車上聽到"林則徐禁鴉片",
這段耳熟能詳的故事,瞬間腦中連結出一個跟高中歷史課本不太一樣的"故事"。
香港,
我們知道它曾被譽為東方金融中心,
比起相隔一座橋的深圳,香港呈現極大對比,
一切的"發展"可以追朔到滿清割讓香港給英國管理開始,
英國在不到一世紀的時間內,將這個小小的半島變成國際上的重要腳色....
接下來我要說一個故事,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編撰的故事,
大家可以趁這個機會腦力激盪,發揮創意,看看有沒有其他"版本"。
-----------------------
清末時代,
列強爭相侵略中國的時候,
雖然中國之大,但也不可能無理侵略,
畢竟不只是中國本身,還有"列強們公平性"的問題,
所以不是說你想打就打,總還要考量其他國家的立場。
聰明的大概就屬英國,
英國數百年的"紳士文化薰陶下,
完全理解"戰爭"必須要合情合理才不算"侵略",
其實這也不算創新,中國古代每個朝代要打仗前都要先搞個"正義之師",
想要侵略中國,當然也得要動點腦筋,不如搞個什麼事件出來、找個好理由吧!
從"英國人"的立場來看,
要讓英國人有感、國內集結成民粹,
最好的方式就是塑造"英國人被欺負"的情景,
這其實很好理解,要是現在哪個韓國人在韓國打台灣人,
保證沒幾天媒體就會將民粹發揮極致,頓時國內反韓聲浪高漲。
好死不死,運氣正好,
中國有個具有正義感的英雄官員叫做林則徐,
這種有正義感的傢伙往往也可能伴隨一些"極端"的行動,
換句話說,別人都不敢做的事情,這傢伙的正義感能驅使他做,
表面上看來,這對外國人不利,但實際反過來運用,卻是難得的機會啊!
當時鴉片在中國很受歡迎,
其實許多清朝內的大官都在"享受",
且這在英國,也是一樣是上流社會的休閒娛樂,
偏偏有個人死都要反對、要禁菸,擋人財路的傢伙,
不妨就將計就計,來個一石二鳥。
策動一些人一起支持林則徐反菸,
最好這件事情能說服皇帝,成為欽差,
直到林則徐到廣東要"大禁菸"的時候,再來給他擺爛,
結果奏效了,林先生氣到抓了上千名販毒、吸毒者,並銷毀價值兩百三十七萬六千二百五十斤鴉片!
(這到底啥概念? 想像隨便一個毒梟有好幾卡車的海洛因被銷毀,損失可謂天文數字)
很好,第一步已經鋪完,
大家可以想見,英國國內會如何評價這件事?
肯定是大頭條" 中國狗官、公然欺負英國商人、商業損失難以估計!!!"
要你是英國人你會怎想? "科技落後的中國老,不給他一點顏色,我還算英國人嗎?"
第二步當然就是"進一步的讓事件擴大",
過幾個月立刻就發生"互毆事件",
有個中國人疑似被英國人打死,
但最終演變到兩國對法律見解不同,
於是林先生不爽,驅逐英國人,甚至斷糧相逼,
後續發生一些零星的海戰戰役,這時英國當然要"敗退",
藉由戰役敗退的機會,成功的塑造出"林則徐"對英國人趕盡殺絕的形象。
也許到今天還有人認為中國剛開始真的能"打勝仗",
別忘記當年英國海軍的實力和配備都是世界一等一,
真要打輸中國恐怕有點難,但還沒到時候,戲還得演下去。
(從之後真正開打後各場戰爭的官方統計來看,英軍根本神手,清朝海軍被打假的。)
經過大概一年這些事情累積,
"終於"英國國會通過攻打中國的決議,
於是歷史課本上所謂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打。
1840年8月11日,
林則徐這個"鋪路人"完成引戰使命,
順便也被中國皇帝卸下職務、貶謫流放。
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
清政府代表在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
皋華麗號上與英國簽署《江寧條約》,又稱《中英南京條約》,香港掰掰。
後來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國貌似也是用類似"有國民被殺"的好理由出兵... 大家自行想像吧.....
----------------------------------------------------------------
後記:
歷史的觀點總是很多樣化,
雖然中國歷史稱林則徐為"國民英雄",
但他的作為實際上也間接造成了辱國喪權的事實,
從這個現實來看,就如他被貶謫的理由,成了罪人。
但又換個角度,
香港這個地方的華人,
無論在清末、或是到現在,
也許都還是非常"感謝"英國的統治,
甚至到今天,許多港人仍"不屑"回歸跟中國統一,
那麼林則徐也許是"罪人",對香港而言卻是救世主.........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
端看個人的立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