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讓我們排除"廢話",

試著找找看,有沒有什麼真正能用的"改造方式"吧!

 

 

 

 

 

 

 

最近大概是因為政府支持率又下跌,

縱使多數學生一邊喊民不聊生、政府殺人、22K太悲哀,

另外一邊又手拿智慧型手機、機車指名雷霆王、穿著更加講究... 阿,以上都是題外話。

 

以往大多數人都有個認知,

關於階級流動,都是認為身在有錢人、小康以上的家庭,

受到的教育會比較好、可請家教、能學更多才藝補習班、甚至能出國,

於是成為"人才菁英"的機率更高,相反的,若身在艱困環境中,

從小也許光是"為了現實煩惱"就要時常發愁,根本沒有時間心力去實踐夢想,

於是古代就產生一句成語- "人窮志短、窮山惡水出刁民"。

 

近年來漸漸流行的"成功學"又有更深入的見解,

認為有錢人與沒錢人的差別在於"腦袋想法",

例如"有錢人的想法不一樣"之類的文章中,

就舉過很多例子,舉凡"有錢人用錢來賺錢,窮人用時間賺錢",

或是"有錢人不會自我侷限,窮人總是把自己定位在框架中"等。

 

然而說實話,

我認為這些"陰陽二分"的對比都是屁話,

就像我們說"阿宅只是會聽女生抱怨被當垃圾桶、壞人直接拐上床"一樣,

看到的當下會認為真是非常有道理,但實質上阿宅看再多實際作法仍不會改變,

下一次碰到女人的時候,一定還是被當廢物好人,絕對不會搖身一變變成"壞人"。

 

中觀而言,

今天就讓我們排除這些"廢話",

試著找找看,有沒有什麼真正能用的"改造方式"吧!

(當然也都只是假設,希望各位也能多提出自己的看法)

 

最近看到這篇文章-

好學生都是「先學好再做好」,成功創業家則是「一邊做一邊學」

 

裡面倡導的觀念核心,

大概是說類似如果你要創業,

最好就是勇敢的砸錢出資本,大膽做,

從做裡面去學經驗,就算失敗也能學到東西,

然後從中去調整,重新出發,讓下一次創業成功....

 

然後也告訴大家,

創業就要有盲目的自信,

以及無可救藥對夢想的熱情,

否則根本就不適合創業這條路。

 

或許以上的說法是廢話!!!

 

請各位仔細的思考,

最近這類"勵志"文章非常多,

但卻都沒有從更高角度來解釋"為什麼有這想法"的因果關係。

 

究竟怎樣的人會有這種自信?

怎樣的人真的會甘願把老本燒光也沒差?

什麼樣的人就算沒有準備好,也會急著衝出去?

 

答案很簡單,

會養成這種個性,

多數都是"從小就有靠山"的人,

或是更媚俗的說,從小家境就富裕的這一群。

(當然,少數人則是天生就有賭徒心理,

有沒有錢都一樣賭,我們在此先排除這種狀況。)

 

原生家庭的經濟價值觀,

對於個人而言的影響非常巨大,

就像我現在的個性還是非常"摳門",

追溯原因,小時候我媽就很喜歡說"這沒特價不要買!"之類的話,

這無關他手中有沒有錢,就算買得起,還是堅持一定要等到"特價",

甚至是"買書"這類增加學識的東西,我媽也會認為圖書館借就好,何必買。

 

因此我個人養成一種"輕微強迫症"

我把它稱為"沒特價會很痛苦病",

一旦買了沒有特價的東西、或知道買貴了,

就會渾身不對勁,堅持一定等到特價、優惠的時候才出手。

 

心理學上的而言,

這就像是"母親的魔咒"一樣可怕,

買奢侈品、多花了冤枉錢就像"罪惡感"一樣纏繞著我。

(註:母親魔咒是指,媽媽下意識忌妒自己女兒太成功、超越自己,

故只要女兒成長過程中表現太好,媽媽就會下意識的擺出不快樂的臉色,

指至於最後女兒長大後,莫名其妙的開始"避開"自己最想要的對象、或逃避成功)

 

所以我從自己的身上,

更加的理解,這樣的心態、感受,

直到創業、自己開公司以後,下意識的魔咒仍然存在,

以至於我到現在為止,雖然資源比之前多很多、公司也有些預算可用,

但我仍然沒有辦法毅然決然地將資源投入我理想的業務,開發新的產品。

 

然而,

這個魔咒並非只有在我身上,

我發現華人社會從小倡導的教育中,

就不斷灌輸"勤儉持家"、"儲蓄"、"中庸"、"見好就收"等理論,

簡單來說就是要我們輸入一個核心的價值觀,那就是所謂"別自不量力!"

 

故整個社會對創業、投資之類的價值觀,

明顯的是趨於保守,但又有個特殊的例外,

雖然投資、創業這種事情保守,然而人類本性仍沒有改變,

所有貪婪而導致的詐騙案、金光黨還是生意非常好,

換句話說,自己做功課的投資、創業都小心翼翼、不敢投入太多,

唯獨碰到被"壞人"騙錢的時候,才會很大方的把好不容易存到的錢送出去。

 

總結而言,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有"吝嗇魔咒",

但整個時代價值觀下來,多數人下意識中仍然不敢孤注一擲。

 

好了,現在現狀很清楚,

看一堆成功學的書絕對沒用,

那究竟"不是非常有錢的人"要如何改變腦袋呢?

或許這篇文章能給我們一些靈感-

商業周刊/負債百萬飆仔 變業績5億的法拉利一哥

 

主角原本家裡不富裕,

後來甚至加入"玩車"的興趣,

為了這個還成為負債累累的"慘人",

用傳統的觀點來看,這傢伙真的就是"不自量力",

沒錢學人家玩車,要說搞到傾家蕩產、負債一堆也是剛好。

 

這故事就讓我連結起我自身的過去經驗,

多年前我上大學的時候,整整一年都是"沒交通工具"的狀態,

雖然大眾運輸不至於讓我真的有交通障礙,當時還不認為這是大問題。

 

倒也不是我不願意買車,

實際上我自己也跟多數大學生一樣想買車,

沒車的時候生活就狹隘許多,聯誼等活動全都無法參加,

只是當時我媽"堅持"認為大學生不需要機車,

理由不外乎"危險、浪費、沒必要、影響課業"等。

 

直到一年以後,

我把自己所有財產"撩下去"買自己的機車的時候(先斬後奏),

才開始深刻的理解,有一台自己的車的好處,也開始認識車友、參加活動,

頓時,整個生活圈、價值觀、興趣與習慣都開始有重大改變,

換言之,買車的賭注,實際上讓我的"意識形態"與人生有非常強烈的改變。

 

(附註: 買車之後,我在一年內締造"台鈴機車"史上最強大的瞬間銷售量,

那時候只是在論壇上隨手寫一篇分享文,一周內就因此幫老闆賣出五十多台機車,

之後再當年度,我個人就幫老闆賣出了一百二十台左右的機車,可謂"賣車奇蹟",

以至於到了現在,雖然本業已經不在這邊,但每周也還是有網友會看這網頁跑來光顧。)

2013長期優惠中 最便宜的GSR/NEX/ADDRESS

 

因為我想要機車,

於是我最終買了愛車,

因為我愛車,自然地吸引到同好一起,

意識形態相近的人總會相互的聚集,因而產生共鳴,

要是單純停留在"想要"的幻想,永遠不可能買到車,

也不可能因此就認識愛車同好、無法真正融入那個意識形態中。

 

那時候對我而言,

一台機車就要我全部的財產,

就相等於現在的我而言,一台進口車可能要我全部財產一樣的感覺,

最終的問題癥結點在於,你花了成本、加入某團體、認識這群人以後,

是否就代表能因此賺到更多的錢? 或是能擺脫過去低階的階級呢?

 

日前我新買了一本日本人寫的書,

作者寫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

他說日本人很可惜,雖然都很愛國際名牌包,

但看整個日本,多年來仍無法在國際間創立一個如LV那樣的名牌,

作者同樣也提到,問題核心也許就在於,民族性偏向儲蓄、保守而不善於"體驗世界"。

 

他說-

"行銷關鍵是KNOW WHO 而非 KNOWHOW,

歐美許多老闆都會鼓勵員工多去花錢享樂,尤其流行時尚業,

如果無法自己成為尖端消費者,就不可能去理解那群人內心的真實想法與價值觀"

 

其實這的說法和我這篇文章有點類似-

原創 - 中觀訓練法

 

如果女生認為你無趣、生活無聊、說話空洞,

那在"感情市場"中,你肯定不會是個好業務、常常都被打槍,

最好的方式不是叫你每天看電視、上網,而是"親身體驗多采多姿的生活方式",

換句話說,其實就是"有趣的人做什麼、你就學著做什麼",漸漸的就會成為那個"德行"。

 

要改變"階級"的價值觀,似乎也是類似的道理,

就算你看一百本"有錢人這樣想",也比不過"實際接觸有錢人",

但是該如何接觸有錢人、生活的像個有錢人、學習他們的思考,

很多人認為不如"在有錢人身邊工作",其實這方式可能根本沒用,

就像在"壞人"身邊當跟班的廢物好人,如果沒有跳下去做壞事,一輩子都還是好人,

若是只是幫有錢人開車、當司機、打掃家裡、幫傭,基本上也無法改變腦袋的。

 

唯獨有一個方式似乎可行,

就像前面那篇文章說的- "意識形態",也就是興趣,

以"興趣"來入手,最有可能直接切入"消費"的價值觀,

例如你會知道"有錢人"對於改車的想法,只需要知道這一點,便有機會做生意,

且用意識形態的興趣著手,也比較不會淪為身家比較、父母地位比較的問題,

畢竟大家在這邊就是飆車、改車、玩車,更重視"興趣核心"的討論。

 

讓我想起一個朋友的表哥,

他在台北市開了一家比較高級的汽車美容店,

先前生意很差、也不太有知名度,直到他買了一台二手保時捷開始加入"好野人車隊",

生意突然變得很好,光是車友的生意就做不完,就算美容的價格高,對玩車人而言也不是問題。

 

總結而論,

雖然還沒有做夠多的實驗,

以下的結論都只是我的臆測,

若你也是一個普通人、甚至不富裕的狀況下,

就算思想、價值觀被"現狀"給制約,但仍有機會改變。

 

1. 從"興趣"切入,投入一些"有錢人的娛樂"

2. 花點成本,徹底的熱愛這個"興趣"

3. 參加更多相關的活動、聚會

4. 用這個機會理解群體中的消費價值觀

 

最後的結論就是,

要是你真的很喜歡某個活動或產品,

例如登山、賽車、音響、相機等,不妨撩下去吧!

縱使是敗家的藉口也好,但千萬不要讓花出去的錢變成流水,

只要能夠成為吸引更多"同好"的機會,都不要放過,熱情參與吧!

 

 

延伸閱讀:

好文分享: 有錢人的思維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