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eshiro-tree  

在網路與APP兩性交友的世界中

你寫的文字(對可能的約會對象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價值!

 

 

 

 

 

 

 

繼上次「Facebook 操縱情緒實驗」之後,又有國外的網站也來「拿消費者當實驗白老鼠」,而這次的目的是針對「戀愛交友」的測試,知名的約會網站 OKCupid 想藉此知道,若故意推薦「錯」的對象給使用者,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到底現代人快速擇偶時,是重視外表、或是資歷優先。

 

在討論實驗之前,我們不妨先談談為什麼國外這些網站最近都刻意「公開這些爭議很大的白老鼠實驗」,明知道會引發社會大眾、尤其學界道貌岸然的批判,卻仍在「基本上沒有違法、但有強烈道德爭議」的情況下,大肆宣揚自己正在做這樣的事情,背後動機是什麼呢?(原文:推薦「錯」的真命天女 知名約會網站拿網友做實驗惹議)

 

個人認為,這就是典型的「事件炒作行銷」,也許這對台灣人而言還算陌生,但類似的話題炒作本來就是歐美長年來的強項,到底有多強? 單看現在連台灣都知道有OKCupid 這個網站的存在,就已經達到世界性的宣傳目的,說真的我想不到任何其他的方式,能夠用這種幾乎「零成本」的預算,就達到讓十萬八千里以外的國家都認識品牌的恐怖擴散效果,當年HTC砸了好幾億元請小勞勃道尼拍廣告試圖提高消費者對HTC的品牌印象,所造成的效果搞不好還沒有OKCupid 來的強。

 

 

言歸正傳,讓我們來看看到底是哪兩個實驗吧!

 

實驗1: 如果速配指數是假的會怎樣?

112682879983daaaa9o  

 

OKCupid 是一個知名的約會網站,2007 年的時候曾經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十大約會網站之一,他們會請網站的使用者上傳照片到站上設立自己的個人檔案,並問使用者問題根據他們的答案找出可能適合的對象。

 

OKCupid 的其中一個實驗是偽造 2 個人的「速配度」,他們告訴速配度只有 30% 的 2 個人他們彼此的速配度高達 90%,是特別適合的一對。網站創辦人之一的拉德(Christian Rudder)表示實驗結果讓人相當不意外,有更多的使用者送出了第一個的打招呼訊息給那些他們誤認為速配度特別高的人。

 

也有實驗是告訴人們他們彼此很速配、是很棒的一對,那麼儘管彼此是不適合的人,他們也會表現得就像是 2 個人真的很配,當然,OKCupid 會在之後告訴他們正確的速配度。

 

編按:

這讓我突然想到去年寫的一篇文章(版主狂想曲: 來開一家"有用的"婚友社吧! )就是在講這個,就跟星座血型、心理測驗一樣,正因為人本來就根本不了解自己,所以才會試圖用各種方式來「解釋自己」,解釋了以後就會把這些證據拿來自我合理化,最終變成信念。 就算原本只是一場騙局,相信了以後就不容他人質疑。

 

這就是「權謀兵法道」裡面所謂的「浪漫廢話」和「千隆問屈」,只要讓人認為這是為自己量身打造、完全針對自己的建議,那很自然就會在潛意識中,認為對方可以信任、甚至是厲害的專家而產生好感或崇拜。

 

最後,請大家動動腦思考一下,如果有人因為這網站「錯誤推薦」而發出了對異性的邀請,事後知道這只是被騙的實驗時,對於自己的「選擇」會如何評價呢?

 

答案很簡單,通常都會說「其實我不是單純因為推薦.... 而是我看了他的履歷我也覺得...」

 

 

實驗2: 「照片和文字」哪個重要?

LwVGETO   

 

OKCupid 還做了另一個實驗,他們找了一群人,一半人的約會檔案只有顯示照片沒有文字敘述,另一半的人則是只有文字沒有照片,結果實驗發現人們只對那些有附照片的人有反應,創辦人拉德:「你寫的文字(對可能的約會對象來說)幾乎是沒有任何價值。

 

編按:

前兩個月跟大家分享過APP交友軟體beetalk的玩法,而又玩了幾個月,我完全發現無論哪一種網路交友型態,全都是照片先決,通常只要照片有一點點「不順眼」就瞬間刪除,而若照片順眼,才有更進一步瀏覽詳細履歷的動機。某種意義而言,新進的網路交友製造給使用者一種錯覺,如同人肉市場中的「採買」,現實中因為認識的異性數量有限,我們也更容易精準的判斷自己是否有把握贏得對方的好感,但當場景換到「看似挑到手軟」的人肉市場,就會讓人類的判斷力退化到最基礎的生物標準,也就是最直接的「以貌取人」。

 

換句話說,「照騙」會是你最重要的籌碼,畢竟要是一開始連門檻都過不了,那就完全沒有任何機會。 這樣的效應似乎也會在面試、篩履歷表的時候出現,特別是一些沒有特定專長的工作如行政、業務或助理,當履歷表一堆的時候,「外表」也會變成一個關鍵性的決勝點。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