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056553367  

我一直認為,口碑行銷如果不能成為「傳教士」

那麼充其量就只是找寫手浪費時間的發廢文罷了!

 

 

 

雖然口碑行銷這領域近五年來不斷被重視,但就算已經過了這麼多年,許多廠商的口碑行銷就仍然像是「學生時代交例行作業」,反正就是例行公事,你要我拍很多照我就拍、要我修圖我就修到你滿意、要我寫文章我就寫,甚至是多加上幾句讚美、奉承也無所謂,反正你是業主你說了算,至於最後寫出來的「作文」你也別期待會多有血有淚,更遑論讓你的TA看完之後能感同身受。

 

而只有非常少數,能夠真正做到「融入熱情或血淚的靈魂」

基本上,這需要作者本身就非常熱愛產品(注意!此指的是熱愛而非知識上的深入),才有辦法灌注強烈的意念下去撰寫出這樣的文章,也就是因為本質上的熱情,所以才有辦法強而有力的同理其他類似消費者的心情、進而達到讓人莫名奇妙看了就有感覺的境地,最終,確實的讓他人也效法作者、藉由購買產品的方式去追隨原作者的意境。

 

那就是為什麼,國外從好多年前開始就不斷提倡「品牌傳教士」的口碑行銷概念,可惜在國內就算是第一線的大品牌,到了今天雖然大家都習慣花預算在口碑行銷上頭,可是市場思維上,仍僅限於外包給口碑行銷公司、利用網軍工讀生把歌功頌德當例行公事每天發文、回應達成KPI就下班。

 

_MG_4193ert

 

換句話說,現今台灣多數品牌企業之所以都願意做口碑行銷,根本不是「有了品牌思維的新觀念」而做,說穿了,幾乎全都是因為「競品都有做,所以我也得做不然每天被攻擊就飽了!」的理由才願意花這個錢,有時候想想,這還真的滿悲哀的。

 

關鍵的問題來了:

「就算再厲害的行銷天才,也不可能對每個產品都擁有原生的熱情,那到底該怎麼辦才能讓傳教士的效益最大化呢?」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多年,終於找到一點可能性。也許行銷公司的腳色一開始就要面對自己不可能熱愛每個產品的事實,但必須要有能力「找出傳教士潛力者」,然後用一些方法,讓這些潛力者自己變成行銷的最強代言人,其實這個方法並不複雜,困難的只是誰來執行而已。

 

例如,拿機車廠商而言,行銷端口就要致力於找出「目前超有熱情者」的候選人,進一步,給予他們某些「特權」,幫助他們能在自己的小圈圈裏頭受到眾人的特別關注,由原廠給予各種資源、讓他能夠盡情的在生活中炫耀(當然,前提是他本人必須有某天特質才能炫耀的好),就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吸引到「同類人」投以羨慕的眼光,產品口碑就在潛移默化中自然推廣出去。

 

maxresdddefault  

 

更深入一層而言,我們行銷人的任務就是「找尋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消費動機)」且要能對應出不同的傳教士去曝光,例如拿賓士C-CLASS這個級距的房車來說,會買的車主很多,可能有年輕的企業老闆、業務人員、年輕富二代、中年為人父者、甚至於八大行業等,原廠把車主資料做好歸納分類以後,意味著至少需要找好幾種面向的人來當傳教士,才能一口氣「同步」各種不同族群、各種不同的消費動機。

 

「人,是非常主觀且極度容易受到他人行為所影響的!」

我們總是會對於那些跟我們有共同經驗、用同樣方式說話的同類人相互取得認同,同時下意識的排擠「非我族類」的存在,因此,如果我是個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我就很容易與同樣成長歷程的老闆產生共鳴,進一步當我知道對方成功後買了什麼「象徵性」的奢侈品,就很容易受到暗示、進而對該產品產生嚮往。

 

有趣的是,當幾年後換我們自己達到那個境地、也買了特定產品以後,反而會自我合理化去解釋為自己本來就喜歡這個品牌、或是這品牌很好,完全不會意識到自己在何年何月受到什麼樣的刺激而被植入了那個暗示,但那對你而言一點都不重要,反正、最終就是把錢貢獻出去了,那就是「傳教士效應」的因果循環。

 

若能摻透這個邏輯,相信多數品牌都能更上層樓。

畢竟,行銷本來就是為了要賣出更多商品讓公司能賺更多錢的一種心靈魔術,期待有一天,台灣的品牌企業也會開始注意到這一塊。

 

 

版主後記:

過去十年來我也曾經對許多商品懷有非常熱情的興趣,例如大學時期很喜歡網路遊戲、喜愛攝影、愛智慧型手機、喜歡摩托車,直到年紀大一點開始接觸汽車,過程中我深刻的可以感受到許多台灣廠商雖然名義上非常「在乎」這些熱情支持者的想法,偶爾也會贊助經費舉辦各種活動,但也就僅止於此。

 

幾乎都沒有進一步的把這些熱情者「轉化」為所謂的傳教士,我認為這真的非常可惜,並非他們不想這樣做,而是一直以來台灣欠缺這樣的行銷思惟與對應的手段,以至於熱情者激情的時候沒有好的配合、白白浪費了最好的行銷活廣告。

 

從行銷的角度來看,這是極為可惜的。

 

 

 

 

 

 

 

 

 

 

 

 

 

 

arrow
arrow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