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支持VOLVO的支持者在砲轟賓士,
經典名言 -"真正懂車的人看體質,不懂車的人才看品牌..."
看完之後我覺得很有意思,
所有人都是活在自己一廂情願的認知裡面,不是嗎?
上次去中華賓士展售中心的時候,
那邊業務主任的態度讓我大讚"高明!"
這應該是既"麥當勞"之外,另外一個讓我眼睛一亮的品牌行銷。
他講了一句話很值得品味 -
"就算現在只是入門款,未來換車時,E、S系列總有一天等到你"
長久以來,
雙B在華人社會的品牌形象就經營得很好,
如果先排除金錢這現實面的考量因素,最成功的在於"印象"的功夫。
傳統行銷曝光的觀念中,
都只希望被稱頌、被大家說好話,
反而只要是負面的觀點,都會讓人如芒刺在背。
然而若真正要創造一堆"死忠粉絲"
最不可或缺的第一要件其實就是"意識衝突"
在網路社群發達的今天,這樣的效應會更加明顯。
說穿了這原理很單純,
舉手機的例子而言,
一隻高階智慧型手機可能要花掉我超過一半薪水,
多數正常收入的上班族不會像便宜玩具一樣用沒幾天就丟。
也因為對自己財力而言這東西還算"貴",所以心理重視的程度越高。
重視程度越高就代表自己將會一廂情願的催眠自己,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有句話說-
"人只會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對於自己花一個月薪水買的東西,當然會相信自己的選擇,
若有他人在意識上抨擊這支手機,"自我防衛"機制就會啟動,
感性上將自己的自尊甚至人格都投射到自己的選擇上,當然不容質疑。
既然自己的選擇不容質疑,
那就肯定是"抨擊"的對方有問題,
總之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就絕對不會有錯,
如果有錯,那肯定是別人的錯,肯定是別人看不清楚或不了解。
這種催眠自己的過程,
就是典型的"自我合理化"
只要碰到意識上衝突的時候,
為了維持心智的平衡,人就會開始將碰到的問題合理化。
這其中的關鍵在於,
對自己意義越重大的事情,
合理化的過程會越極端且明顯。
假設今天只是買錯一件衣服花三百元,
通常就當下歸因於店家太爛,隔天就忘掉這回事。
但如果花一個月的薪水買的手機,
那麼合理化的程度就會非常明顯,
畢竟是自己"一廂情願"的選擇,不容被打擊。
那我們可以想像,
如果是用整整三年的薪水貸款買的汽車,
不管你最後買了哪一台,自然都會認為這是萬中選一。
(當然,身家千萬以上,愛買好幾台跑車來玩的人排除在這範圍)
"一廂情願"
是非理性的自我防衛機制,
要讓一個品牌使用者更死忠,
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一堆"非理性"的攻擊,接下來就讓他自我催眠就足夠了。
你問死忠粉絲對品牌而言有什麼好處? 光看每天一堆自願生成的網軍就知道了。
有句話說 - "自我催眠的威力永遠超過任何一種外力的洗腦"
順便一提,
賓士新的C -180現在可以殺到16X萬,有人要一起去試車嗎?
PS:
本篇的重點在於,
潛意識行銷不單只在"吸引各戶"很重要,
接下來如何培養成為"死忠粉絲",進而達到更多消費,就是後續的重點。
此外,
越是一廂情願的客戶,
就越不能得罪,如果讓他們認為被背叛,造成的反向力量會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