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之前"雞排店"的企劃後,
今天再來分享版主退休後的第二個計畫- "飲料店"
為什麼要開這種已經氾濫到極點的飲料店呢?
就是因為氾濫,所以代表"需求非常大",
差別只在於"消費者到底跟誰買"而已。
依照常理來推,
眾多競爭者會分食掉消費者的大餅,
所以當一個區域內的飲料店飽和,之後再開店就是大家都賺更少而已。
俗話說做生意如果依賴常理肯定不會成功,
既然要做就要做到讓大家都皮皮挫才叫"做生意"。
觀察市場也是一個很扯蛋的習慣,
任何一家企業都在幹這件事情,
但往往最後做出來消費者就是不買帳,
這就讓這些老闆頭大,明明照著統計分析去走,怎麼會有錯呢?
正是因為"人"是世界上唯一會打嘴砲的動物,
所有的"主觀敘述"嚴格上來講都是種一廂情願在自欺欺人,
就好像花了二十萬買勞力士的年輕人死都不承認自己上網PO文是炫耀,
當然,那眾多看到美女配野獸的鄉民也是打死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內心酸溜溜的。
正因為人性夠賤,
一方面貪小便宜、一方面又極盡所能要獲得"尊嚴"
當我們好好面對這個現實以後,所謂的"商機"就浮現出來。
地點可以先選在大學學校周邊或上班族多的商業區,
而且一定要一次開兩家店,店名、風格都得完全不同。
(最好也不要讓人有任何的聯想才是上策。)
第一家A飲料店要賣"極度便宜"卻"口感好"的飲料,
例如珍珠奶茶,偏偏就要比周圍其他競爭者便宜一半以上,外加免費外送服務。
反正飲料的利潤極高,唯獨口感上不管加什麼調味都好,就是要"很好喝、非常迎合大眾口味"
(據說現在消費者的口味越來越重... 恩...健康先擺一邊...)
A店刻意壓低利潤,
其實收益跟支出能夠打平就已經足夠。
第二家B飲料店要賣"極度昂貴"且"給人感官好"的飲料,
例如同樣是珍珠奶茶,我就一定要搞出這是歐洲茶葉外加日本進口的珍珠,
包裝上也要極盡所能的設計讓人感覺非常舒服、高貴,拿在手上就是種"我與眾不同、有品味"的象徵。
至於你問我A、B店哪一家東西好喝?
我只會告訴你,你跟B店買東西,大家都會開心!
A店的主要功能是"破壞市場"
隔壁其他的同質性飲料店要嘛就降價殺頭、要嘛就滾蛋,
如果在消費者平常"自己"想喝的考量點下,便宜又好喝當然是首選。
完全競爭市場底下,誰先殺出流血價格,投入市場震撼彈,就會吸引消費。
A店收益少一點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只要薄利多銷,也能維持營運,又能幹掉對手,和樂不為?
B店才是獲利的主要關鍵,
消費型態上來說,A、B兩店八竿子打不著,
但就如前面所述,人就是犯賤,自己平時買飲料斤斤計較那點錢,
為了要便宜五塊十塊,不惜多走三分鐘去A店買便宜、俗擱大碗的飲料,
但若面臨"幫人家買飲料"(特別是阿宅請女生喝飲料)的時候,誰會計較那幾十元?
這叫做"水煮青蛙",
當有一群人都此喝習慣B店的"高級享受"
對個人口味而言,就已經"回不去了"基本消費客群就會被定下來。
外加肯定有一群人每天一定要買一杯B店的飲料去學校或公司,
還要特地擺在桌上,津津有味地喝給別人看,問她為何多花錢買這杯,她也說不清楚。
(就像你問很多人X巴克有沒有比較好喝、APPLE手機有沒有比較好用,得到的答案都是莫名其妙)
特別是廢物好人、阿宅越來越多的未來,
其一是好人們都自認為噓寒問暖會獲得芳心,每日一杯、溫暖她的心! (可能一個女生一天收到好幾杯)
其二則是在現實世界中缺少自我認同感,一定得用外界的"物質"證明自己有價值的那些人。
最後加上M型化消費的必然傾向,這樣的策略是非常值得嘗試的。
然後我預計在記者會上面會跟大家說 -
"我重新發明了飲料! 你喝的不只是飲料,而是代表你的品味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