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粉絲團、社群要怎麼經營?

"有效的方法、可行的資源、關鍵的人性"三者結合!

 

 

 

 

最近幾年,

市面上一堆文章、課程,

都在強調"社群行銷"的重要,

尤其社群經營這種東西,大家都開始重視。

 

但是漸漸的大家發現,

為什麼同樣用"類似"的方式,

最終有人的粉絲團隨便就十萬人,

而你的粉絲團卻始終連一千人都破不了嗎?

 

看那些"行銷講師"們每個都有自己的一套,

人人都喊著"內容行銷"是王道,要創造有趣的內容,

不只是有趣,還得要原創,更重要的是能具有"分享價值"....

 

個人認為這種行為無異於"帶阿宅去夜店",

原理基本上"完美無瑕",但實際進行起來阿宅肯定是把不到妹的,

追根究柢,社群行銷不單純是一種傳統行銷的應用,而是"控制人性'的技術。

 

接下來若你耐心看完這篇文章,

你就會知道,你到底適不適合自己來操作社群。

 

 

 

 

 ---------------------------------------------------------

 

假設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我想買一個產品,然後到一個企業粉絲頁,看到 A 公司粉絲兩千人,B 公司粉絲兩萬人,請問大家會跟誰買?如果是我,我會選那個兩萬的!而如果我到一個同樣討論旅遊的粉絲團,一個是兩萬人,一個是兩千人,大家會想要加入哪一個?如果是我,我兩個都會加入,因為我對該議題有興趣,但我會比較信賴兩萬人的粉絲團!這是人性,而且上從老闆下至員工,大家都同意這樣的數字理論,因為這是「共通語言」。

而這篇提到的粉絲有沒有質量,其實較難解釋所謂的"質量"從那裡判別?是只粉絲有沒有留言?有沒有按讚 or 分享?如果要質量,那麼是不是應該請這家企業經營「社團」呢?從會員清單建立與邀請,那才能做到質量的管控與精準,而對該公司產品議題有興趣的人自然會加入,而不是「粉絲團」,不是嗎?粉絲團要廣納百川,形成巨大的洪流,再從巨大的洪流裡面產生出「傳播」的效益,而粉絲團也因為這樣的特性,可以從廣大的洪流中導引潛在的消費者,進而刺激企業所要的目的。

「正在討論中的人數」只是按讚 + 留言 + 分享的總數,不是嗎?這考驗的是粉絲經營者拋出來的議題的能讓自己的粉絲有多少互動率,粉絲按讚、留言、分享,跟粉絲質量有絕對關係嗎?網路世界中太多只看文的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電腦使用習慣與操作時間、操作媒體都不同,用會不會按讚、留言與分享來評斷一位粉絲是否有價值?這樣是不是怪怪的呢?

一般來講,即便是做很特殊族群的企業服務或產品,不然....我深深相信沒有一家企業會希望顧客受限與被分類,而是希望可以把市場「廣度」做出來,這才是成立粉絲團想要的行銷目的!我舉例「拐杖」這項商品好了,它的族群是誰?老人嗎?行動不便的人嗎?以上答案都不是!再舉例「尿布」它的族群是誰?嬰兒嗎?老人嗎?以上答案也都不是!使用者與消費者,是不能畫上等號與被族群歸類的.......

「正在討論中的人數」只是粉絲團使用者的習慣與有無時間、願不願意按讚 + 留言 + 分享的一種網頁操作習慣罷了,以這當評估數字,個人覺得並不適合耶!就像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有太多人只看文、不讚也不回文,但....他們還是我的朋友!^___^

 

轉載FB 林信旭

------------------------------------------

 

 

市面上的行銷講師分兩派 -

基礎經營派  與  程式軟體轉換率派。

 

前者非常痛惡如"灌人氣"這樣的行為,

不斷宣導內容、創新才是經營成功的關鍵,

如果僅是表面漂亮,大概只是讓老闆爽,不會有實質粉絲意義。

 

後者則認為關鍵是轉換率的達成,

既然平均一千個粉絲只會有一個人消費,

那依照比例只要能快速地達到十倍、百倍的粉絲就會有十倍、百倍的人消費。

故不斷投入開發出能最快達成目標的軟體、程式。

 

 

然而這兩者都存在本質上的癥結,

以至於往往操作出來的成效不彰。

 

前者重視"質",本意固然很好,

卻忽略80%的普通人大腦就不是那麼有"創造力",

這一套也許少數"怪咖"可以不斷搞出具有大眾魅力的話題,

但也僅只對於這些特殊的人有意義,

普通人依樣畫葫蘆的結果就是搞了半天也弄做不出什麼能上新聞的點子。

更可悲的是,縱使有了很不錯的東西,通常始終是小眾,花了大錢經營也無法真正獲利。

(好比歷史上很多厲害的畫家、小說家,寫一輩子有內容的東西,卻都沒紅、沒賺到錢)

 

後者重視"量",

卻常常淪為一再的追求數字與調查、統計之間的關聯,

而忽略、無視作為這些消費者行為背後原始的"人性動機"。

且當量的追求過度,質必然就大幅下降,最終真的變成空有其表的垃圾。

(不過這無可厚非,畢竟華人文化很重視表面上的這些數字,重要性可見一般)

 

 

口碑、粉絲團、社群要怎麼經營?

 

我認為不該做意識形態上的意氣之爭,

像是很多"講師"們成天隔空交火,窮極無聊。

 

最好的方法該是 -

"最有效的方法、可行的資源、關鍵的人性"三者結合。

 

利用意識形態的操作創造"多數人都會關心的話題"以獲得"質",

再用從眾心理的概念善用各種工具來快速創造"量"以影響眾人,

如此一來就像是滾雪球,越滾越大,自然快速就成為公眾關注的事件、議題。

 

"策略關鍵"則是在整個主軸中嵌入"暗示"的種子,

利用各種"潛意識行銷"的技巧做到"動搖、植入、強化"的洗腦進程,

讓這些公眾話題並非僅僅曇花一現,而是將印象深刻植入大眾意念,

或者引發某些安排好的橋段、啟動眾人的機械式反射行為,進而達成操作者的目標。

 

 

讓我們再複習一次 -

 

1 確認目標、制定策略,找出暗示植入可行性。


2 利用意識形態入手,強迫影響瀏覽者主觀認知。


3 以各種可行的工具或媒體創造出從眾效應與增加曝光率。  

 

4 收拾善後(?)

 

 

看到這裡,

如果你認為"真有道理! 原來如此! 我也來試試!"

基本上會這樣想的人基本上是沒救了,因為一個人幹下去保證失敗。

 

真要實現以上的理想狀況,

至少需要整合四種特質的人才能達到,

這又回到"找人才",這也就是這行最困難的地方......

 

第一種人- 意識形態操作者

得要掌握意識形態的核心概念、各種催眠與暗示技術,能創造出特殊的話題。

 

第二種人 - 社群、媒體槍手

能掌握各類寫手、粉絲團主、部落格甚至媒體記者的線。

 

第三種人 - 工具軟體達人

具備電腦網路技術、能夠快速的架網頁、灌粉絲、提高文章人氣、增加會員甚至影片瀏覽數等。

 

最後一種 - 通盤整合者

得要具備一、二、三種人的基礎觀念,

並且能妥善的安排、整合、企劃、執行,

不只要有實力領導其他夥伴,更要確保計畫的妥善執行、克服各種突發狀況。

 

所謂社群行銷,

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任務,

而是一個專業菁英團隊的"天賦"。

 

 

看到這裡,

發現問題核心了嗎?

 

這意味著如果你是老闆'要搞好"社群行銷",

首先你得要先從茫茫人海中挖掘各路怪咖,

其次還要找個足以領導這些怪人的"領頭者",

這方式顯然會耗費大量的時間、金錢甚至其他成本,

更重要的是運氣,如果沒有獵人頭的緣分,也許最終還是失敗收場。

 

 

不過相對的,

任何人擁有了這支團隊,

就算只花錢請了區區四個人,

代表你不需要擁有幾十億元現金來買下一個報社,

你仍然可以掌握足夠的"媒體資源、大眾輿論與影響力"

 

這是否是一筆划算的交易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n00116743 的頭像
    gn00116743

    你要當好人還是廢物? 全台資料最豐富的口碑行銷、潛意識、兩性感情、NLP、催眠研討園地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