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研究顯示-
從小家裡有錢的人長大比較會賺錢?!
「快樂即財富」不是自我安慰的空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指出,
少年時期對生活滿意度較高的人,往後所得也會比較多;
其中最快樂與最不快樂的人相比,年收入差距可達1萬美元(約台幣29萬元)。
行為科學專家德艾夫(Jan-Emmanuel De Neve)
引用美國國家青少年健康縱向研究自1994年以來的資料,
將1萬5000名受訪者在16、18、21歲時的生活滿意度納入分析;
當他們29歲時,除了快樂指數外,也將年收入納入考慮。
結果發現,在16、18歲時最不快樂的人,
10年後的收入低於平均30%;而快樂的人則較平均高出10%。
另一項數據指出,22歲的青年生活滿意度只要增加1分(評分由1至5),
在往後7年期間,每年比其他人多賺2000美元(約台幣5萬8000元)。
德艾夫表示,
研究顯示青少年對生活的滿意度有可能影響未來的成功,
快樂的人通常比較外向、積極,
因此容易取得學位、工作機會,在工作場域的應對也較佳,
因此家長應致力營造身心健全的成長環境。
--------------------------
版主案:
近年來很流行一句話 -
"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
坊間很多勵志書籍都告訴我們,
只要我們改變思維,也可以變成有錢人!
而若不斷維持窮人思維,那就會一直窮下去。
而許多"社會改革團體'也很強調"階級流動"
他們很喜歡要求齊頭式的平等,
認為唯有達到齊頭式的平等才是公平,
才能讓窮人、富人的子女有相同的機會"成為有錢人"。
我個人認為,
"關鍵本質"在於,
若有好的身家背景,則眼界較廣,
不會因為眼前一點利益就被綁死,
(通常下一餐不知道在哪的人,很容易成為窮忙)
有背景的人因為不怕餓死、無後顧之憂,通常有機會從事"靠腦力"的工作。
舉我身邊的例子,
我身邊的合作夥伴家境非常富裕,
之前隻身來台北創業、被詐騙集團騙了幾十萬老本,
為了一口"骨氣",不願意跟家人拿錢吃飯,於是我們借了幾萬元給他"溫飽"。
而他雖然只有一點點"吃飯錢"
但果然還是大小姐的"氣質",
堅持住好的、穿好的、用好的,
同時養人的薪資也一點都不手軟,
似乎對他而言是否欠債一點都無所謂。
換成是一個家境不好的人,
早就趕緊找個服務業打工去了,
哪可能還在創業初期這樣跟我合作呢?
(確實,當時我也是自身難保,一切草創初期看不到太多金源)
但"背景"本身就是一種安全感,
背景越雄厚、基本的安全感越強,
尤其在創意產業中,需要大量的思考、創造力、規劃能力,
如果汲汲營營的重視眼前看到的蠅頭小利,基本上就無法做好。
當代工已經無法賺錢,
台灣漸漸走向品牌與服務的時代,
真正讓我擔心的是,想翻身根本不是齊頭平等的問題,
現實中,工廠越來越少、產業外移、服務業的機會也越來越低,
產業一定得轉至"品牌"的狀態,而若政府無法讓年輕人"安心",創造力就出不來。
換言之,
未來十年世界經濟的發展,
必定是"創造力"決勝的天下,
但若要年輕人發揮好的創造力,國家得要"讓人安心",
可惜現在台灣就是處在一個,大家都無法安心地局勢,這才是最需要擔心的。
延伸閱讀:
警世好文 - 窮人與阿宅三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