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歸於"人性"作祟,
又有多少老闆真的願意把錢收入口袋後再掏出來呢?
每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肇因於大家荷包都一起縮水,
不只是整個業界的平均案件量變少,預算也很有可能大大縮水,
於是企業紛紛開始"摳死當",美其名為保留資本,
實際上就是想盡辦法減少成本支出來試著維持獲益(?)。
這其中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
員工薪資降低、年終獎金消失、福利下降、離職率高以及整體的工作動力跟著下降,
對企業而言,也因為"摳死當"的關係,紛紛降低廣告數量、投資資金和人事成本來"度過危機"。
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此,
也許以上都是合乎商業法則的策略,但每到了這種危機,
總是會有些"笨蛋經理人"逆著市場去做出看來相當愚蠢的決定,
例如給員工加薪、增加人事預算、砸錢下更多廣告、更密集的投資... ,
對這些"笨蛋"而言,他們冒著負成長、股東幹翻、甚至公司負債增加的風險,也要放手一搏。
表面上的危機對於這些笨蛋而言,
有時被認為是最佳的"轉機",他們真的是笨蛋嗎?
這個"概念"似乎在投資股票上也常有人提出來,
"逢低大量買進"、"獲利了結不追高",似乎在股市上早就是老生常談,
但畢竟終歸於"人性",又有多少老闆真的在把錢收入口袋以後願意再掏出來呢?
我們當然知道,
不景氣的時候因為同業大都減薪,
只要逆向操作就可能挖掘更多好人才,
也因為同業也許欠了很多債, 想要解決眼前問題,
郭董當初也是這樣"收購"不少競爭工廠,也就是一邊幹掉對手一邊整合。
又或者當競爭品牌都收手刪減廣告預算,此時廣告也更便宜,收買過來打趴對手成本更低。
然而,
這不只是單純的"遠見"而已,
也還需要"很有膽識"以及很多資金、人脈支持,
同時也不保證這樣丟下去就會成功,好比當初某家收購西門子的悲慘事件...
也許該從中觀來看,
既然所有的投資都有風險,
所有的投資都可以說是一種賭博,
中間牽涉太多人為、市場的不同因素牽扯,
無論你用什麼方式,最後只要成功都會被人稱頌的。
下面是我最近看到一篇八卦,也是值得深思~ 跟各位分享
-------------------------------
PTT
http://disp.cc/b/72-4TSo
不負責八卦一下,就我所知和同業聽來的 阿豪經營模式 各位可以思考看看,或許應用到各行業都可以殺出一條血路 1.預繳會員:分十萬、三萬、五千會員 預繳金越高可以拿到印刷品的價格越優 還有一堆阿哩阿雜的規定,簡單來說就是要你把錢留在他那 (不限同行,然後出現了很多Broker) (吸金) 2.大量撒價目表:連非同業的都放,把所有產品和會員的價格都秀出 (客人知道你的底價,開始殺價,Broker氣到變rocker) 我知道大約一兩年前都還有,現在好像比較收斂,至少網站沒出現會員價 (吸金並打擊同行;吸走同行的客源) 3.完稿:做設計的都知道,稿件完成百密總有一疏 比如疊印、特別色、透明度、填色過淺過重、出血、線過細、解析度、網點角度.一堆 假如剛好有問題沒發現,稿子他們不會幫忙改,東西出來不給退 (風險降至最低) 色差更不用說了,從他們可以成立"客服部"擋退件就可以知道出鎚的頻率... 總之就是稅服客人不要退貨,況且錢都給了,真的要退你想他們會鳥你嗎? ("良率"達到最高) 4.薪資業績制: 很單純,做多賺多,做得慢賺得少,做錯扣錢 檢檔、裁紙、印刷、送貨...都是 (生產成本控管) 5.三班制: 土地和機具佔成本很重 三班輪操可以有效攤平這些成本,榨出產能 5.物料成本: 當營業額夠大,就有籌碼砍廠商價錢,因為人人都看著這塊餅 營業額夠大,只要毛三毛四就能大賺一筆了 常用紙張甚至請紙商代辦貨櫃,一櫃可以差到十萬,可以屯紙順便賺匯差 (Cost down,包括損耗材,這台灣人最會了) 6.先禮後兵: 最一般DM.名片價格真殺到很便宜(其實賣廢版廢紙就能有不錯收入) (打擊同行) 比如上光、折紙、燙金、裝訂...這些,都比坊間的貴上幾成 但消費者直覺印刷便宜,其它應該也會是合理的(也無從比價) 其實加加減減其實和一般印刷廠報價也便宜不到哪去 7.超貸: 一台新的印刷機幾千萬~上億都有,對於印刷來說本壓得蠻重的 如果可以分期租賃,資金就可以有效的運用(買設備、第5項屯貨..等) 買設備來說他們真的不是問題 為什麼每年都可以裝新機,連上櫃上市公司都沒那麼高調 至於送出大筆資金做為尾牙禮我的解讀:(連營業額上百億的公司都不見得這麼大手筆) 一.可以打擊同業(同業員工口水都快流乾了,老闆只能望之興嘆) 二.可以網羅人才(假如同業有更能幹的主管跳槽,對手死得更快) 三.高調! 換得免費的廣告和媒體曝光機會,知名度爆漲 (同時達到吸客.吸金) 四.穩定預繳會員的信心,讓會員覺得公司很穩(也許是),繳的錢不會被倒 五.美名 去年都掛在親戚名下,又可以換來極大的效益,可以說是摸蜆兼洗褲 最後還是得先健豪拍拍手,因為能這樣搞真的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