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回來的學生,
究竟有沒有更好的"職場競爭力"?
剛剛在看TVBS有個類似 大學生了沒 的談話節目。
(說真的這種節目我不喜歡看,
因為這些來賓的討論很少能切入重點,
例如討論"追求",就一堆人在那邊吵哪種方法成功、哪種失敗,
往往整個討論都失焦,變成成功失敗的故事分享,也許有娛樂性,但沒有學習意義。
偏偏台灣這樣的節目很紅,據說是因為製作費相對比較低又容易炒作話題,日本的節目製作費就不同了...)
這次討論的主題,
關於"歐美留學"回來的學生,
究竟有沒有更好的"職場競爭力"?
可想而知,
整段節目又是請數個來賓代表"留學、喝洋墨水"的年輕人,
另外一群人代表"本土年輕人",主持人帶著大家各自表述(混戰)。
接下來的討論,
當然就是留學生先說出國讓視野廣大,
然後本土學生嗆說很多留學生回來也不怎樣,
接著就是大家起鬨說,我"聽說"哪個朋友也是留學回來工作更難找。
最後留學生又會舉說自己在國外學了哪些東西,台灣學生又群起圍攻... 一小時的節目就這樣晃過去。
大家思考一下,
這樣的"論戰"不是很常見嗎?
"留學過的人 VS 沒留學過的"
"有錢的人 VS 沒錢的人"
"開汽車的人 VS 沒汽車的人"
"有房子的人 VS 沒錢買屋的人"
"拿哀鳳的人 VS 沒有買過哀鳳的人"
"當情聖的玩咖 VS 沒女友的阿宅"
"有補習的人 VS 沒補習的人"........
發現了嗎?
會造成這種"循環論戰"
其實也是源自於潛意識中意識形態的"對立"
不只是階級差異,有時候連"經驗的有無"都可以成為意識形態的標的。
簡單來說,
"我有、你沒有"
光是這個就能夠成為一種對立。
凡事只要扯到對立的意識形態,
最後就會淪為沒有意義的討論,就像跟邪教徒辯論一般,
且必定會見到很多"部分代替全體"(我朋友、我聽說、我看過)的謬誤。
不過,
絕大部分的觀眾都愛看戲,
甚至更多人會在意識對立中表態,
讓自己容易融入論戰的情境,讓自己也義憤填膺對著電視開罵!
這就是這種節目的目的,大家跟著起舞,制約了觀眾也造就了收視率。
---------------------------------------
題外話,
關於留學的主題,
我個人有些不同的想法。
若一個人擁有"水平思考"的創造力,
能夠將生活中所有的事物給"理解、分析、重塑",
這時候就能夠把這些"新的刺激"轉變為創意,成為嶄新的點子。
例如藝術家,
真正重要的是腦中整合的"素材"
才能千變萬化出令人驚豔的設計作品。
若單純只是沒有靈感而逃出國想抄抄寫寫,那就非常可惜。
教育真正重要的訴求,
該是學會發展出這套"創造力、思考力"
若國內體制下真的有困難,出國去開開眼界似乎也是好事一樁。
最後,
分享一段影片,
這是個學建築的年輕人想到的"未來"
有多少人會想到沙漠和細菌能作用呢? 又有多少人能連結到"建築"上?
如果單純在台灣做研究,
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同時接觸到沙漠跟沼澤細菌。
要建構這樣的創意,同時要滿足"水平思考"和"增廣見聞"兩項條件才有可能。
總結而論,
多出外走走是好事,
而學會創意思考也是必要的。
(看完本文請幫我做一件事情 - 點一下右邊的廣告!!!! 最好是每個都點一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