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152_313389565369357_116048791770103_867451_228693754_n.jpg 

砸碎理發店的玻璃窗,這一行爲雖然對社會造成了破壞,

但理髮師的不幸却是社會的福音,它將爲玻璃生 産商制造商機.....

 

 

 

 

“破窗理論”是19世紀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巴斯夏在《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一文中提出來的,簡單來說就是“損害有益”,巴斯夏曾對這種理論進行了批判。“破 窗理論”是指,假設在市場完全飽和的情况下,一個人砸碎了理發店的玻璃窗,這一行爲雖然對社會造成了破壞,但是理發師的不幸却是社會的福音,它將爲玻璃生 産商制造商機,生産商拿到錢後又去購買其他生産商的産品。在乘數效應的作用下,他給社會造成的損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給社會帶來的機會却是連鎖性的,于是 得出結論:打碎一塊玻璃,提供了無數金錢和就業機會,得大于失。

 

反對者的論點:

 首先,“破窗理論”的前提假設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達和複雜化,加上信息不完全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市場飽和的狀態很難發生,供 需失衡一般是經濟的常態,要麽存在過剩的供給,要麽就是過旺的需求。政府的宏觀調控就是不斷圍繞促使供需平衡在做文章,但是不管政府的文章做得有多麽漂 亮,總供給和總需求也很難達到完全一致的狀態。尤其是在開放經濟環境下,國外衆多不可控因素的出現,一國內外部經濟失衡的局面更是讓人見怪不怪,內部經濟 平衡往往是政府首先尋求的目標,這樣一來,“破窗理論”更加沒有了實踐的空間了。

  其次,灾難破壞可以創造需求,但是不能促進經濟發展,甚至都談不上“零和博弈”。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追求財富的增加。人們盡管不能達到完全 理性,但至少也能做到有限理性。爲了實現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目的,在現有財富存量的基礎上,市場中的經濟主體容易受各種政策的刺激去選擇投資或者消費,從 而産生需求,這才是凱恩斯主張的國家幹預理論的真諦。選擇破壞創造需求,來促進生産的增加,最後的發展結果只能是停滯不前逐步滅亡。

  第三,“破窗理論”所主張的破壞創造需求,是一種爲了獲得經濟增量而犧牲存量的愚蠢行爲,這種觀念源于政府對GDP的盲目崇拜。衡量經濟的主 要指標是GDP,GDP增長率越高,就說明這個國家或地方的經濟發展速度越快。破壞創造需求這種行爲,會造成有限資源的浪費,産生“雙重成本”:一個是機 會成本,這部分有限的資源本來可以挪作他處,用來創造更多的財富。另一個是毀滅成本,就是對已有財富的破壞形成的巨大損失。所以這種行爲在現實中通常只是 小概率事件。政府不能被漂亮的GDP增長指標所迷惑,居民真實財富的增加才是政府真正的功績。和平與穩定帶來經濟繁榮,戰爭與灾難導致經濟蕭條,這條總結 經濟發展曆史得出的經驗永遠都是正確的。

 

 

-----------------------

版主案:

 

我個人的觀點,

也很同意"毀滅未必能帶來更好的經濟發展"

不過另外一方面,我認同某種程度上,"沒有毀滅就沒有進步"的看法。

 

好比說有些地方都市更新喊了幾十年都不成功,

最後來個地震或一場大火,大家被迫改變,

幾年後所有的新房子、新建設都依一一完成,

不少案例的情況下反而在最短的時間內改革成功。

 

或許就像是"人性"吧?

不來個完全的失敗到底,

誰也不會想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n00116743 的頭像
    gn00116743

    你要當好人還是廢物? 全台資料最豐富的口碑行銷、潛意識、兩性感情、NLP、催眠研討園地

    gn00116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