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可惡!台灣舉辦的金馬獎都沒有台灣人得獎?
A: 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取消金馬獎,改為台灣電影獎吧!
今年金馬獎台灣電影慘敗,
有綠營立委表示不如停辦金馬,
另創新獎,更能有效扶植台灣電影。
金馬獎執委會主席侯孝賢非常不以為然,
形容金馬獎是「金雞母」,建議愛講政治語言的人「有種跳下來一起玩」。
昨天多位電影人出席華山電影館的開幕茶會,
聽聞立委建議「停辦金馬獎」,侯孝賢臉色凝重大嘆:
「胡說,一堆胡說,不要為了政治目的,一天到晚在那說些有的沒的。
你去分解撕裂這有什麼意思?有種跳下來。希望他們腦袋想清楚,眼光看遠一點。」
侯孝賢表示此問題不該用政治語言來表述,
香港電影金像獎較地域性、規模稍小,大陸金雞百花要達到目前金馬獎的公信力和地位,
尚需一、二十年,金馬獎現階段仍是華人影壇最受重視、最能提供電影人公平競爭的獎項,實在沒有理由放棄,把格局愈做愈小。
侯孝賢反問在場媒體,金馬頒獎當晚,有覺得台灣影人都如喪考妣、哀傷沉痛嗎?
他自己常與一些年輕電影工作者接觸,大家都對台灣影片的現況與困境心知肚明,
這個結果並不見得讓人太意外或灰心。台灣電影這兩年在商業上復甦,
但在電影獎上是比藝術成就,片子拍得夠出色才能出去和別人拚,
這還需要時間,且拍電影也不應光為拿獎,不要老在乎獎項肯不肯定。
他舉香港為例,
「奪命金」或是「低俗喜劇」就是從當地的社會現況出發,
拍出在地的現象,也因港片前幾年聲勢滑落、重挫,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才有機會在香港賣破紀錄,
當地影人受到刺激而反思,才又有新的創作活力。台灣影人該將金馬慘敗當作一個警訊,視為往後更努力拍好片的動力。
李烈也提出疑問:「我們有聽說過坎城影展一定給法國片,
柏林影展一定要給德國片,或是威尼斯影展一定要給義大利片嗎?
金馬獎就是因為公平才會在華人影界有最高的地位,怎麼會有人覺得該把格局弄小呢?
每年都會有金馬,才一年成績不好,不需要就把國片累積成果都否定掉。」
-----------------------
版主案:
某國舉辦了世界運動比賽,
結果比賽結果自己國家的人贏很少,
沒想到之後不是檢討"為什麼運動員表現不如外國"
而是直接說乾脆不要辦比賽、或者只在國內自己比就好。
是不是很好笑呢?
這就是很典型的"阿Q精神"(精神勝利法)
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越來越多這種愚蠢式愛國的情況,
不禁讓人擔心,這是一個警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