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在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演講,
下課後有個同學問我的問題讓我印象深刻 ...
他說:
"你當初是如何發現你有這個能力呢?
或者說,既然大學完全不是相關科系,一開始怎麼會有這樣的機會被人家挖掘?"
(編按:因為我大學以前是法律系、又稱公務員高考系畢業,與廣告毫無關係。)
最近看到一篇新聞很有感覺,
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
剛畢業的城市科大機械系畢業生吳念靜,
就學時是班上同學口中的「證照達人」,
在學期間就考取十四張證照,但是,她說,真正有用的卻只有兩張。
目前吳念靜已經決定考研究所。
她說,在學時因擔心未來找不到工作,
大一開始準備證照考試,包含最難考的專業的「自動化工程師」、
「機械人才認證」證照以及設計繪圖等,她各花一、二個月就考取。
吳念靜說,
最難考的「自動化工程師」和「機械人才認證」兩張專業證照,
確實會加分,其他如機械繪圖的證照,若沒有要從事該工作,幫助其實不大。
除了專業證照,技職科大畢業生最好還是要有英檢證明,對於求職才能真正的加分。
遠東科大旅遊系教授何嘉惠表示,
技職生進職場前,當然還是要看有沒有證照在手,
如word、excel、會計等基礎證照一定要有,但最好還有考「別人沒有的」。
例如現在領隊最多的都是華語證照,若能有歐美或是日韓等,就能增加就業機會。
引用: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34248#ixzz2HEwwkEOi
---------------------------------
版主案:
大家有沒有感受到,
在大學學歷過度膨脹的今天,
任何年輕人似乎都更難說明自己"究竟有什麼專業能力"。
以前高等教育不普及的時候,
只要你跨過這門檻就是一個保證,
現在狀況反過來,變成基本中的基本、毫無保證可言,
更一步而言,供需法則上為了彌補這個問題,"認證制度"就是必然的走向。
這個現象,
我把他稱之為"後高等教育時代"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師長們就不斷洗腦我們,
現在工作難找,老闆根本看不到你的專業,一定要有學歷、一定要有證照。
我突然想到一個廣告 -
後高等教育時代,
人們不只是追求學歷,那已經不靠普,
衝著這樣的社會意識形態,"保證考取證照"就應運而生。
其實道理還是很簡單,
"當社會上大家都追求的時候,代表早已失去價值的先機"
當大家都比"你有幾張證照"的時候,
真正的業主早就已經對這種東西沒有感覺,
(除非是難度極高的、全台數一數二甚至可借牌賣錢的那種)
反而會開始產生一個想法 - "這傢伙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專業在哪、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很多學生都問過一樣的問題,
"我真的不知道我有啥專業... 到底怎麼找?"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
我會建議你,不妨先不要畫地自限,
認為你是哪個科系就該做什麼事情,
也不要認為你跨領域做事情不會被業主信賴,
其實我以為每個人真的都有數於自己的強項所在(且是可以賺錢的)
就好像新書"怪咖時代"所述,現在網路時代,只要抓到分眾就不怕沒利可圖。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56027
僅僅是台灣的教育,
容易讓我們把自己框架住,
無法"想像"自己究竟可以做其他任何的領域,就算那其實是自己的天賦。
或許試試看這個方式 -
原創 - 中觀訓練法
趁著年輕,
讓自己多有各種不同的體驗,
也別擔心這對自己往後有無實際幫助,多體驗就是了。
(事實上是這樣,當自己被框架、又過度思考,就會更加鬼打牆)
然而這其中必然會遭逢一個障礙,
那就是這條路上你會發現因為你也許不再"從眾"
所以勢必要放棄某些人情上的考量,例如那些酒肉朋友、或成天打遊戲的同學,
因為所處的意識形態不再一致、格局也不會再相同,得要有所取捨。
總結而論,
別陷入一廂情願的境地、別畫地自限,
我認為很多人其實都有"天賦"的幸運,只是浪費掉罷了。
就好像這幾年跟我一同走來的夥伴們,
其專業能力和學經歷毫無關係,但仍然能獲得廣大的市場需求,
當然那就是下一個故事了,未來再跟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