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事件內,驅動這麼多"共鳴"的主因,
就在於"人性"的根本弱點 - "自我感覺良好"
最近有一本書很紅,
書名叫做"愛情市場學:80分女生,妳真的不夠好嗎",
而台灣專業而偉大的商業週刊,為了本書的推銷特別發了一篇文章-
"最難嫁掉的女生類型:長相不差、條件不錯、人好相處"
引發了這幾天網友的激烈討論,很多人因而想去買書,
在我看來,這個現象其實非常有趣而值得探索,
因為整個事件內,驅動這麼多"共鳴"的主因,就在於"人性"的根本弱點。
我始終不喜歡看台灣的談話性節目,
政論節目可能好一點,可以看寶傑哥演戲,
但若像是"大學生了沒"、"爸媽囧很大"這種模式,
個人認為,這種節目為了低成本與"撐過一集的時間,
再加上迎合不想動腦筋或自我安慰的人,
幾乎每次討論都陷入所謂的"搞不清楚狀況症候群"。
所謂搞不清楚狀況症候群又稱"鬼打牆 症候群",
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
"古早時代,有個人某天出門的時候踩到狗屎,
沒想到突然變天、下起了滂沱大雨,於是他將兩者作關聯,
最終認定"踩到狗屎 =
會下雨"的儀式,甚至跟著族人開始研究如何踩最有效...."
然而從現代的觀點來看,
狗屎跟下雨根本沒有關係,
但人往往陷入這樣的"謬誤歸因"之中,
為了合理化自己碰到的現況,過度的解釋,
進而讓自己無法看到事物的全面,當然"真相"就更看不到了。
回到這篇文章本身,
如果把文字置換一下會如何?
"八十分的男性把不到妹!"
"八十分的女生交不到男友!"
"八十分的上班族最無法升職!"
"八十分的好人最容易被打槍!"
"八十分的學生最難找工作!"
為什麼刻意要說"八十分"?
說白了就是因為每個人潛意識都有某種程度"自我感覺良好",
每個廢物好人都會認為自己在"人很好"上面大概有七、八十分,
尤其在跟"壞人、競爭對手"比較的時候,不知為啥都會說"我比他好!"這種鬼話。
像是最近,有個朋友想追打工的另外一個妹,
瘋狂的跑來問我" 那個妹跟她同事走很近.... 怎辦?",
但一轉頭又說" 那個同事又矮、又醜、又胖,我怎樣都比他好優!"...
這就是典型的自我感覺良好,
幾乎每個人為了合理化自己的問題,
特別是"感情上"的問題,不想承認自己宅、自己沒經驗、自己失敗,
於是總會用很有創意的方法,找到自己可以立足的"高分優勢"。
像這篇文章的某一段-
"「八十分女生」如同字義一般,她們其實是條件不錯的一群女生。
她們是我們周圍那些條件不壞、溫柔體貼、對人親切的女生。
雖然沒有搶眼的美貌,但她們在外貌 上也並不差;男人或許不會第一眼注意到她們,
但她們都有足夠的女性魅力、通常也很耐看。
更重要的是,她們沒有好到讓人有不敢親近的壓力。
她們大部分學歷不 壞,有一份還不錯的工作。
經濟上雖然不至於很闊綽,但也算是自給自足。"
無論要改成男生、求職者、新鮮人其實都通,
常駐本站的讀者應該一眼就能發現,這就是應用"巴南效應(冷讀術)"所製造的圈套,
也就是藉由一堆籠統的描述,讓多數人感覺"好像是在說自己"進而對號入座,
縱使攤開來看根本是"廢話",然而因為具有"自我安慰"失敗的藉口,所以就成了"金玉名言"!
就我看來,這本:"80分女生,妳真的不夠好嗎",
事實上跟坊間那些" 好女人! 你可以更幸福!" 、"好男人值得好愛情".... 算同一屬性,
用含糊不清的定義,讓這些"失敗者"找到藉口,於是認定自己就是書中所謂"好女人",
進而開始吸收更多書中"阿Q自慰法"的言語來自我安慰,讓自己活在更加自我良好的舒適圈內。
(參考:醒醒吧! 談 精神勝利 - 阿Q自慰法)
簡而言之,
"庸人因不願意面對現實,所以更需要自我安慰的管道"
然而就如奸的好人所說- "弱者需要藉口、強者提供理由",
於是這類精神自慰書籍的作者往往都很紅,無論賣書、還是部落格,
相較於這個類型,如果書名改成" 醒醒吧笨女人! 教你十個勾到男人的手段!"
或是" 阿宅別蠢了! 直接照著本書買衣服才不會噁心!"之類的書籍,往往無法太有市場。
正如一句諺語: 人寧願遇到攔路虎,也不願面對現實。
(或是NLP的基本假設: 人寧願選擇舒適而非正確的答案)
如果無法從人性本質去理解現象,
那就只會落入綜藝節目式的嘴砲討論,
也許問題核心根本很簡單,幾句話就能說盡,
問題是,大多數人需要的仍是自我安慰,事實一點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