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研究指出,
極端仇視同性戀、強烈抵制的人,可能就有潛在同性戀傾向!
羅徹斯特大學教授雷恩(Richard Ryan)表示,
這些人對於同性戀的偏見多半承襲於父母,
但其實是因為內在渴望無法實現,而轉化為仇恨的結果。
萊恩教授說,
「有時候人們感覺受到同性戀者威脅,
是一種過度保護自我的機制,好讓心裡面相同的衝動不會彰顯出來。」
不過萊恩也強調,「反同」的因素有許多,這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
這項實驗找來德國及美國大學生擔任受試者,
他們會在電腦螢幕上接受到快速閃過的數個詞彙及圖片,
包括「甲甲」(gay)、「直男」(straight)、同性戀(homosexual)、
異性戀(heterosexual)等,還有同性、異性戀伴侶的合照。
研究人員表示,當提到「我」與「同性戀」字眼時反應較快,
或「我」與「異性戀」字眼時反應較慢,都代表了潛在的同性戀傾向。
結果發現,有部分學生在受試前強烈表達自己對同性戀反感,但測驗時卻隱藏著同性戀傾向。
此外,這項測驗也會詢問受試者受到父母的影響有多深,
譬如有「我可以輕鬆做自己」,或是「我爸任何時候都很討厭同性戀」等不同選項。
結果顯示,出生於管教開放家庭的孩子,通常對同性戀不會太過反感;
然而接受專制教育的人,則會對同性戀相當排斥,而且他們也有潛在同性戀傾向。
研究人員說,這是一種內在衝突的表現,
過去一些高調「反同」的公眾人物,
也被人發現有同性戀情,例如反同性戀婚姻的倡導者哈格德(Ted Haggard)。
----------------------------------------
版主案:
"同性戀是個網羅"
是最近很夯的一個關鍵字,
拜MC美江所賜,大家更關注這個話題。
用這個機會,我想跟大家討論,
究竟"反同性戀"的行為該如何被評價呢?
假設這篇新聞沒有亂寫,
研究人員真的可以用語詞的感應程度,
來判斷是否有"同性戀的潛在傾向",
那問題來了,什麼叫做"潛在同性戀"呢?
大家想像一下,
今天你是一個喜歡女生的男人,
要逼你去喜歡任何一個很帥的男人,愛上男人,有可能嗎?
基本上不可能。
然而,從哺乳動物的生物鏈來看,
不只是人類,動物也都有同性戀的存在,
且還不少,大自然有一定比例哺乳動物自然的成為同性戀。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同性戀的存在是一種非常自然、正常行為"
就像人活著就要呼吸、就要吃飯一樣,完全自然而然,
所以同性戀就是同性戀,沒有什麼潛在與否的問題,
只是目前沒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式可以做基因檢測,才會導致爭議。
相對而言,還有另一個千百年來人類的的現實,
"不同於我族者,排擠之" 也就是歧視或偏見,
不同的基因差異,造成我們從小嬰兒就已經會判斷"美與醜",
這些差異又間接造就"意識形態",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對立",
所以"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差異,有差異就有歧視和對立"也是個事實。
把以上兩者並列來看,兩個事實-
"同性戀的存在是一種非常自然、正常行為"
"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差異,有差異就有歧視和對立"
大家看出什麼端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