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永遠都是依賴感性來做事,
事後再依賴理性給予自己合理的解釋!
一個孤獨、 困惑的年輕人耽溺於色情而無法自拔。他的室友知道,大家卻幫不了他。
接下來,一絲陰鬱的小提琴聲揚起,揭開了一齣「搶救童貞大兵」戰爭大戲的序幕。
上述是一支名為《戰場負傷》(Wounded on the Battlefield)
的4分鐘反手淫宣傳影片的部分內容,該片由愛達荷州楊百翰大學住宿生管委會拍攝,並且PO到YouTube上去。
影片由該校的校長擔任旁白,
他敘述說,一名耽溺於網路色情的青年,突然發現自己在戰場上受傷。
他的室友則勇敢的把他從敵人(一些不顧他人死活的自私傢伙)的包圍中搶救出來。
接下來,場景轉回到學生宿舍。一名住宿生鼓起勇氣的敲室友浴室的門。
再一次的,他又搶救了室友(這次卻是從室友自己的「手中」)。
最後,室友回到正常的社交生活,影片淡出。
愛達荷州楊百翰大學(BYU-Idaho)表示,這支影片是探討色情成癮的問題。
校方發言人說:「我們認為,色情成癮對身心是有害的。
我們視彼此為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們有基徒的義務,在身心上互相關懷。」
-------------------------------------------------------------
版主案:
先稱讚一下百翰大學對於"反色情、反對婚前性行為"的努力,
趁這個機會來討論一下,人類"信念"與"行為"的所產生的因果關係。
前一篇我提到"年輕人! 會低薪是因為你根本不懂"人性"!"
要理解所謂的"人性",第一步就是因果關係必須要"完全的弄清楚"
只要有錯誤認知、倒因為果,就會落入鬼打牆的邏輯而無法自拔。
簡略來說是兩大概念-
第一,與本能、生理上有關的,都是先發生,後面才有解釋。
第二,與信念有關的,都是先有信念或暗示才有"行為",後面才有解釋。
例如最典型的"交女友"這回事,
這是受到人類傳宗接代的本能所驅策,
一切都是先由性激素致使人產生"性愛的需求"
當我們看到喜歡的正妹,一瞬間"想與其傳宗接代"的本能讓你產生"喜歡"的感覺,
進一步,無論解釋為對方很漂亮、還是個性好,
背後那"一開始"的基本動機都是無可撼動的,
要是哪天知道"對方其實是人妖",估計瞬間就"縮"了。
又如同信念上的問題,
也許今天你碰到一個新來的主管,
他無意中說了某一句話,讓你潛意識聯想到小時候霸凌你的傢伙的口頭禪,
在這一瞬間的投射,你先入為主地對這位主官投以"非常負面的印象"。
一開始你在感性上就已經討厭了對方,
後面才會為了理性這一關,而找一堆"現實上"的理由。
往往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例如主管有口臭、或是他很摳,都變成"證據ˋ"來支持自我信念。
宗教的信念也是一樣的,
例如摩門教的教義就是"千萬不能婚前性行為"
通常教義中也不會說清楚真正的理由,也沒必要說理由。
當你奉某信念為"真理"以後,
一切都會在你的"腦內補完",
你會選擇性只看到那些婚前性行為後發生悲劇的個案,
或是放大那些因為"堅持住處男"而之後就過得非常棒、非常順利的見證。
會造成這一切矛盾,
最大的理由,大概就是上帝刻意把"理性"和"感性"給區別開來吧?
人類永遠都是依賴感性來做事,事後再依賴理性給予自己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