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分數或許不低,
但"人際溝通"甚至於兩性的學分都掛蛋!
今天在水果日報看到這則,
看完之後決定趕緊寫一篇文章,
不然的話真的是渾身不舒服 (誤)
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
之前有寫過幾篇與"業務"有關的文章 -
" 業績差到底是誰的問題?"
" 給業務朋友的幾個建議!"
不諱言,
台灣教育問題很大,
許多科系畢業之後都學非所用,
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就被"吸收"成為業務新人。
而又由於填鴨式教育的影響,
更多人十幾年來忙著書、考試,
考試分數或許不低,但"人際溝通"甚至於兩性的學分都掛蛋。
因此,
諸如房仲、保險、直銷這種產業,
因為無法有效的篩選出到底哪些人才是"有業務能力",
最後乾脆選擇用"通通賓果"的錄取方式,讓市場開始自由淘汰...
此舉不只免除HR的困擾,
更聰明的是還能榨乾這些"新人"的既有人脈資源,
先強迫新人去拉人情保單,讓公司先賺這到一筆,
等人情用光以後,開始賺不到錢,沒幾個月就會被淘汰....
也難怪類似的行業,
"平均職業壽命"多不超過一年,
反過來也造成每年都出盡手段要徵新人的狀況。
(因為去年那批舊的離開很多,離職率太高,得不斷"招生"維持運作)
當然這背後還有很多潛藏因素,
例如"主任"階級大都沒有人事管理與訓練背景,
外加很多所謂"員工訓練課程"都淪為洗腦、激勵手段,毫無真正的學習可言。
總而言之,
最後就創造出這樣的現況。
說實話,
業務員要成功除了需要很大的努力外,
也需要一些天分和先天的優勢才能達成。
雖然我之前開過很多類似的課程,
但我到現在仍然常常對學員 -"潑冷水"
就是直白地說,你的人格特質真的不適合做這行。
在業務訓練的領域,
這樣的用詞絕對會被同業公幹到死,
尤其是多數激勵為主的業務訓練,都不斷強調要"給人信心",這樣潑冷水行嗎?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這一點。
在" 自我面對" 一文中寫過,
很多事情並非相信就會成真,真正讓人成功的因素是"勇敢面對"
如果不願意去正視弱點、想出改變的方法,單純的自我感覺良好,當然就只能當炮灰。
回到這則新聞,
主角為什麼這麼慘?
不肯好好面對自己"為什麼不適合當業務"的癥結,
就算換再多不同的業務工作,
最終當然也只能當個滿口抱怨的失敗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