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爛男人"往往更搶手?
為什麼本質好的商品總是不一定賣?
很多廠牌或政府面對"瑕疵、民怨"都非常緊張,
往往也會因為這種重大公關事件而"亂掉方寸",
這時候傳統上都是不斷高層出來說明、開記者會、安撫大眾,
但實際上成效都不彰,反而在很多情況下品牌就這樣被自己打爛。
然而問題是,到底該怎麼做呢?
如果類似的問題拿到"感情上"來比照,
就好像一個男生(或女生)的"私德"風評很差,
甚至不只是私德,而是所有認識他的對象也都知道他劈腿、花心、不負責任樣樣來,
問題是,就算這傢伙顯然就是個"爛人"、"重大瑕疵"一堆,但為什麼還是如此"搶手"呢?
PTT鄉民的名言- 這傢伙必有果然之長!
行銷講師、書籍上很愛講一堆廣告學原理,
例如"第一次接觸、第二次接觸、引發行為、導購消費......."
在我看來這些都不過是廢話,因為這種概念無法真正抓到"渴望"的核心。
所謂的"渴望"
絕對不只是在消費市場、品牌廣告,
而該是通用於感情、投資甚至選舉與宗教信仰等人類行為,
表面上看來是理性消費,實際上所有人稱的"理性"亦不過是一個理由包裝的外衣,
更確切的說 - "對自己行為若能解釋得非常有道理就可稱做理性,解釋不好就淪為感性。"
真正的"渴望"更像一顆種子,
趁著我們意識形態"動搖"的時候被"植入",
接下來用各種方式"強化",不斷的澆水,令其萌芽、茁壯。
這過程最強大的地方在於,
無論人"理智上"有沒有辦法意識到"種子"的存在,
都無法去抗拒這股成長中的力量,甚至越抗拒、效果越強大。
換句話說-
第一種狀況是無意識地被植入種子,
然後漸漸成長,變成信念、從事特定選擇行為,
這一切都在下意識的狀況中被引導出來,潛移默化,
不只是當事人不會發覺異狀,且整個情況看來都會是"自然而然"
第二種狀況則是當事人"發現"這顆種子,
理智上知道自己要抗拒、抗拒、再抗拒,
但是最後老實的身體還是"被迫"做出特定行為.....
總結而論,要處理一個瑕疵,
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消費者自己去合理化"這件事情。
在此可以打幾個比方,
如果今天只有某品牌手機可以讓人"拿了就覺得高人一等"
那麼它縱使收訊不佳、電池續電力差等鳥瑕疵又算什麼?
又或者哪個男人雖然爛,
但某方慢能力就是讓人非常滿意、印象深刻,
那麼縱使風流成性、沒責任感、沒錢、外表醜... 又算什麼?
關鍵在於怎樣植入關鍵印象"種子",
而非不斷花錢去打一些"想強迫人購買的廣告",廠商們,加油吧!
最後,
我想到之前分享過一個萬寶龍名店老闆的經驗,
他說" 我賣名筆,都會先跟消費者說這些筆的缺點...消費者會自行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