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透過語言、文字表達某些東西,
其背後真實動機都是想要藉此獲得認同感...
在某個研討型態的場合,我說 -
"所有正常人,透過語言、文字表達某些東西,
其背後真實動機都是想要藉此獲得某種認同感,
藉此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或想法。
而另外一個方面,人不斷嘗試著在他人言語,
找到與自己相同的立場,藉此獲得認同...
說罷,
某位朋友很生氣的反駁-
"我自己在憤怒的時候,
說出的那些話語、或當下寫的文字,
也許單純是寫給自己看阿! 我才不是需要任何人認同!
而人在生氣氣頭上的時候,哪還有心思去關心是否獲得認同?... 當下就是想發洩阿..."
"那你這不是想要先過自己內心這一關呢?"
"我自己想跟自己對話、自己跟自己溝通,
為什麼說我這就是合理化、找藉口?
我認為你這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想把我框架到你的框框內......"
"你有沒有想過,你現在為什麼會有情緒(生氣)反應呢?"
"那你告訴我啊!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因為我認為你無法完全自我面對,
任何人在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都會產生情緒的。"
"阿! 我就說我不是自我面對的問題啊!
你果然是用你用你的框框在定義我,但我並非如此..... "
"別急,先面對你會暴怒的原始動機,
如果你權勢高,只要冷笑一下,我就會被拖走OO... 你是否還需要發怒呢?
需要各種情緒的出口,或許就是因為現況下毫無有效解決的方式、無奈於現實,
只好想辦法以發洩或其他自我合理化的方式,以種種方式來平衡自己內心的慾求不滿....."
---------------------------------------------
從NLP的基本假設中,
人們之所以會想要"主動"溝通或傾聽,基本上不外乎兩個理由:
(我們暫且把被迫溝通、因心理工作者等理由而去傾聽的狀況排除)
其一是我"喜歡"對方,想藉此找尋共通的立場來接近彼此、或者自我證實,
例如你喜歡馬英九、崇拜他,就會不斷地找尋他的行為與話語、並讚頌之,
實際上真實重機就是證明自己跟崇拜者相似,來提高自己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又如你喜歡某的異性,人也會因此想盡辦法整合自己過往經驗,
想盡辦法找"相似的立場、經驗"去與之同步,期待對方的正面回饋。
再不然就是"支持你立場的人",通常都會讓你很願意接觸,因為他們與你立場相同。
其二是當我"真的很討厭"對方,也會不斷的注意對方的言語,
但這背後動機卻是想證明自己"反對、討厭"的感受並非自己發神經,
而是對方真的如此可惡,於是找盡證據、解釋來維持自己所支持的"真理"
而人之所有有煩惱、為什麼積極地想要自我合理化或取得他人認同,
通常都在"舒適圈"(價值觀、意識形態)被他人強力挑戰的時候,
畢竟人本質上是好逸惡勞,如果吃飽太閒、活得開心,又怎麼會想展開防衛或攻擊姿態呢?
(雖說如此,但我們現實生活中,確實每天每天幾乎都在被其他立場不斷挑戰...)
這時候問題回歸原始-
"人真的能透過溝通來相互正確的理解對方嗎?"
這樣的問題,
也許若能接受這篇文章的內涵,問題本身就不算複雜- 現實
只要是人,
都被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所束縛,
就如沒有人能實現自己想像不到的期待般,
用所知所信來理解一切,解釋這個世界,找尋自我定位,甚至決定道德善惡...
這種認知,
就是個人所謂的"現實"
但是,
知識與認知皆是如此曖昧不明,
現實也許只是鏡花水月,也許根本不復存在,
我們卻深信不疑,從希望相信,直到說服自己,最後成為信念,這就是所謂的"執念"
人都是如此的活在自己的執念中
-------------------------------------------
最後大家討論到一個現實問題,
很多諮商師談到"少年犯罪者"問題,
開始爭議究竟是不是應該去判斷這些被"逼來"的小孩子,
他們究竟有沒有說實話,對溝通而言有沒有這麼重要? 該用什麼方式去理解才有用呢?
這問題我想留給各位討論,
如果你是一個諮商師,
面對這些少年犯罪者,該如何輔導才有"意義"?